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我在大唐当太子

第一百二十五章 道长的成就

我在大唐当太子 张九文 5255 2024-08-31 21:35

   甘露殿内,阎立本闻言低着头,躬身道:“陛下,徐孝德是工部的侍郎,太子殿下掌朝中用度,现在徐孝德入工部掌整个工部的预算,臣实在是……”

   看着这位阎大匠有苦难言的模样,李世民也一样低着头。

   君臣两人好似都有难处。

   李世民沉声道:“徐孝德任职的工部侍郎是谁举荐的。”

   阎立本回道:“是太子殿下举荐,赵国公给安排的,而且还是陛下批复,因此徐侍郎掌工部预算,臣不敢有半分不满,只因他又是东宫属官。”

   李世民神色痛苦地扶着额头,道:“朕什么时候给批复的?”

   阎立本站在原地,有些不敢相信,难道陛下忘了?

   回过神,李世民灌下一口茶水,为难阎立本似乎也不好,板着脸道:“你回去吧。”

   阎立本连忙道:“臣办事不力,请陛下责罚。”

   “朕不怪你,若得闲你去问问徐孝德,看看凌烟阁什么时候能修建。”

   “喏。”阎立本悄悄看了眼陛下,而后快步走出了甘露殿,至于陛下赐的座,他是一刻不敢坐。

   李承乾从太极殿路过,刚走出朱雀门,就见到了一个熟人。

   这位熟人正是李淳风道长。

   “道长这是?”

   李淳风递上一卷书,恭敬道:“这是贫道所编写的《法象志》其中一卷。”

   李承乾接过这卷书,揣在袖子里笑道:“这是什么书?”

   李淳风解释道:“贫道时常观前代浑天仪,其中就有不少缺点,臣去年因陛下之命,重新命人铸造了浑天黄道仪,《法象志》便是历代浑天仪的优劣论述。”

   言罢,他又道:“太子殿下这边请。”

   李承乾一边看着这卷书一边跟着李淳风的脚步,在古代诸子百家中,抬头看星空,专研天文的也只有这么几家。

   一边走着,一边看着手中这卷书,创造浑天仪的是传闻中的东汉科学家张衡。

   而浑天仪又在历朝历代中不断地完善,其中也有几次几近失传。

   看着《法象志》,李承乾依旧跟着李淳风走着,浑天仪是一种古人用来测量的天文工具,掌握这种工具的人往往也都是当代的数术大家。

   而李淳风便是其中一位,他的数术水平十分了得。

   与东宫的学习方式不同,李承乾也不知道李淳风道长的数术水平到了何种境界。

   李承乾挺喜欢这卷《法象志》,其中对地理与天文的关系很有意思,还有星辰与地平线垂直角度的相关论述,已经有黄道经纬,赤道经纬,地平经纬的经纬度相关论述了。

   这是一卷很宝贵的书,至少在现在的大唐来说,在知识的传播上与开拓上,都少不了这样的学识。

   来到钦天监前,这里的地面画着一张巨大的八卦图,而在这个八卦图的最中心立着一根石柱子,围绕着石柱子上方,矗立着一个个风车,风从哪边吹来,哪边的风车就会转动。

   在钦天监门口,还有一位须发皆白的老道长,手执拂尘站立着八卦图的正北面。

   见袁道长闭目盘腿而坐,而后又迈了几步,李承乾小声道:“李道长,袁道长这是在做什么?”

   李淳风解释道:“袁道长心里正在算着各个节气的风向。”

   李承乾抬头看了看天。

   李淳风又道:“自当初太子殿下说起风向风速之事,袁道长便在各个节气记录每个节气的风向与风速。”

   “原来如此。”

   李承乾向袁道长行礼道:“看来李道长与袁道长不仅仅是数术大家,现在太好了,大唐可能要有气象学家了。”

   “气象学家?”李淳风重复了一句,抚须良久不语。

   “道长。”李承乾揣着手问道:“这个八卦图与中间的石柱子是做什么用的?”

   袁道长还闭着眼盘腿而坐,两人站在不远处低声讨论着。

   李淳风也揣着手,在冷风缩了缩脖子解释道:“风车转动得越快,下面浮标就会被风车转动时的绳索拉上去,风力可知甲乙丙丁四个层次。”

   仔细一看,那个石柱子上确实有刻度,还有一个浮标,现在的风力是丁级三等。

   李承乾又问:“只有四级吗?”

   “嗷……”李淳风道:“再往上就是甲等及甲以上,是否需要增加测量,还要多看几年才行,今年才刚刚建成的。”

   “那这个八卦图是何意思?”

   “那八卦位置便是风向。”

   “直接用东南西北不好吗?”

   “太子殿下卦象与节气相关,节气的风速风向都不同,卦象是用来对照不同节气的。”

   听着李淳风讲述着理论方面的学识,令人不觉明厉。

   当一样学问到了道士手中,那就用道门的理论知识来解释,能够涉及卦象,倒也合理了。

   自古以来,直到大唐,八卦与地球方位一直都有联系。

   李承乾小声道:“袁道长,孤听说我们的脚下的土地其实是在旋转的,我们是活在一颗球上的。”

   李淳风冷哼道:“贫道早在十几年前就参破了,不然何来黄道经纬?”

   “原来道长早就知道了。”

   “那是自然。”

   李承乾肃然起敬,躬身一礼。

   李淳风也施礼道:“太子殿下不用这般。”

   袁天罡道长一直坐在八卦图前,任由风吹得他老人家道袍猎猎作响,一动不动。

   说来从未与袁道长说过话。

   李承乾揣着手道:“他老人家这样多久了?”

   李淳风叹道:“早晨开始便入定。”

   “袁道长也挺辛苦的。”

   李淳风凑近小声道:“孙道长近来如何?”

   看向入定的袁道长,李承乾也放低声音道:“孙神医还在编写药经,每个月都会来一趟宫里,给母后与爷爷看病,他老人家说等药经编写完成了就会离开长安,也不说要去哪里,多半是要云游天下了。”

   李淳风颔首道:“他老人家总是这般。”

   “不过孙神医现在在长安也挺好的,时常给长安城的人看病,听说秦琼大将军的身体也有好转了。”

   言罢,看看天色也不早了,李承乾道:“孤在中书省还有许多要事,就不久留了。”

   李淳风行礼道:“不敢耽误殿下要事。”

   李承乾揣着手离开钦天监,走了两步又蹙眉看向盘腿而坐的袁道长,见他老人家还是盘腿而坐。

   便只好收回目光,继续往中书省走去。

   皇城内很忙碌,因为太子殿下一句话,各部尚书与侍郎在太极殿开了大会之后,还要回来与各部侍郎以及各位文吏开小会。

   小会的内容无非也就是为了太子殿下的一句话,众人要拟定冬天互市的交易章程。

   所以各部尚书与侍郎下了早朝之后,便开始了议论。

   皇城内,有文吏来来往往。

   李承乾来到中书省的时候,这里已经堆积了不少奏章。

   舅舅与老师正在埋头处理着,李承乾刚坐下之后,于志宁便快步走来,道:“殿下,这是京兆府的奏章。”

   拿过奏章,李承乾蹙眉看了起来。

   于志宁小声道:“听说吐蕃的使者就快到了。”

   “现在还是秋季,他们来这么早吗?”

   “殿下此次来使不是一个使者,而是一队吐蕃人,说是向大唐要互市文书的。”

   李承乾提笔开始出处理奏章,道:“那就是一个使团。”

   于志宁颔首。

   “孤知道了,你让鸿胪寺的人准备一下,接见他们。”

   “喏。”

   言罢,李承乾看了眼一旁的老师与舅舅,还在埋头批阅着文书。

   突如其来的工作量令今天被点名的朝中各部忙得不可开交。

   一直到了夜里,褚遂良在朱雀门外领了一块香皂与一卷纸张。

   纸张厚厚一叠,用绳子捆成一卷,一只手还环抱不过来,分发纸张与肥皂的是一个叫魏昶的人。

   对于泾阳的事情,朝中近来所知越来越少了。

   有关泾阳的消息,自从今年夏天种出葡萄后,送出来的消息便很少。

   只是听到京兆杜陵的公子,杜荷公子现在成了关中很富有的商人,并且与当今太子关系莫逆。

   可太子殿下长年深居简出,也没什么与杜荷有太多的往来。

   但杜荷一直都心甘情愿为当今太子做事,甚至愿意给河西走廊送去数不清的肥皂。

   这便是太子与杜荷之间的关系的疑点。

   就连修建河西走廊,杜荷更是一掷千金,将一车车的肥皂送去河西走廊。

   要不是这个杜荷公子不是一个商人,不是有利可图,当今陛下应该给予赏赐才对。

   以至于杜荷在关中行事说一不二,俨然也快成了这关中最有信誉的商人。

   褚遂良带着心头的疑惑走在朱雀大街上。

   夜里的朱雀大街在宵禁之前,依旧会是这番热闹的景象。

   皇城,中书省内,李承乾只收到了御史台与京兆府的章程奏章,兵部,礼部的互市章程还没送来。

   于志宁脚步匆匆而来,道:“殿下,他们还在商议。”

   李承乾起身道:“天色不早了,都让他们回去吧。”

   “喏。”于志宁又脚步匆匆离开。

   “通知各部后,你也早点回去休息。”

   听到吩咐后,于志宁讪讪一笑,行礼之后,便告退。

   李承乾将一张张椅子与凳子翻倒放在桌上,而后开始清理中书省,扫完地之后,等一早再来,见到地面干干净净,椅子与凳子都在桌子上,看起来就会很舒心。

   天色完全入夜,明月当空。

   李承乾回到东宫时,小福正在做饭,弟弟妹妹还在玩着击鼓传花的游戏。

   这个游戏很简单,人越多越是好玩,弟弟妹妹围坐在一起,唱着歌谣。

   见是皇兄回来了,李丽质连忙道:“皇兄,母后让人送话来,说是明天要在曲江池游园。”

   “孤知道了。”

   见皇兄疲惫地回了一句,李丽质站在原地,埋怨道:“父皇总是将一堆事交给皇兄,朝中就没有可用的人了吗?”

   东阳道:“有些事不是父皇想让皇兄去办,而是皇兄不能坐视不管。”

   李丽质叹息一声,道:“还是,东阳你能够看破皇兄的心思。”

   东阳笑道:“与宁姐姐多说话,便能知道皇兄的心思了。”

   小鼓在李治手里敲着,也好在是个小鼓,这要是鼓声大一些,不知道的还以为东宫要起兵造反了。

   夜里,于志宁忙碌完,等皇城各部的人走出朱雀门,这才放心。

   今天的朱雀门是关得最晚的一次。

   徐孝德刚刚拿到了香皂与一卷纸。

   于志宁也领了泾阳送来的纸张与香皂。

   “于侍郎,近来可好?”

   听到话语,于志宁笑道:“徐侍郎在工部想必是忙得不可开交吧。”

   徐孝德道:“是呀,工部近来很忙,太子殿下命下官多与坊间铁匠走动,说是工作访问,也不知道太子殿下意欲何为。”

   “听说陛下召见了阎大匠,他没有为难你?”

   “于侍郎莫要多想,其实阎大匠对下官一直很照顾的。”

   两人走在街道上,因住在同一个坊市,便顺路能够一边说一边走着。

   于志宁还留在太子的身边,而自己却在工部办事,徐孝德对太子殿下的安排没有异议。

   太子殿下是一个注重办事效率的人,谁能够更干练,便留下谁。

   而徐孝德也深知自己的能力不如于志宁。

   走到家门口,徐孝德与于志宁告别。

   关中到了秋季,一到夜里风便不断吹着,吹得窗户摇摇晃晃。

   家家户户在入夜之后,便关紧了门窗。

   从高处看现在的长安城,能够见到一条条街道上,明亮的灯火光照亮了一条条主要街道。

   贞观八年了,迁入长安城的人口越来越多,这座大城也越加繁华了。

   关中十月中旬,清晨时分,街道上与屋顶都落下了霜。

   从东宫方向传来箭矢的呼啸声,一支箭矢划破空气,正中靶子的中心。

   李绩询问道:“太子殿下感觉如何?”

   “没什么感觉,和之前没有区别。”

   “负重锻炼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感觉到效果的,需要持之以恒坚持一年半载,才能看到成效。”

   锻炼就是这样,如果不能持之以恒,就不会有效果,体力与力量的锻炼尤为如此。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