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5章 进宫言事
墨景和今天的确进宫了,到现在都还没回来。
他都也没别的事找皇帝,而是想找他好好聊一聊关于墨祈云之前往荆州运送粮草不力的事。
都已经过去那么久了,皇帝还以为凭墨景和早就把这事忘了,没想到今天又被他突然提起,打了个措手不及。
墨景和继续说了好些,皇帝却一副什么都听不进去的样子,最后只淡淡道:“端王这事都过去这么久了,云儿又是你亲弟弟,你何不睁只眼闭只眼,假装这事没有发生。”
墨景和惊讶地微微一挑眉,心中却在冷笑。
皇帝果然想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好像真有这样就能把所有的是非全部遮过去似的,可这次墨景和不打算放过墨祈云了。
“父皇此言差矣,正因为墨祈云是儿臣的亲弟弟,儿臣才不能假装什么都不知道,如果此事传扬出去,外人便会以为是父皇故意纵容墨祈云,才会让他放下犯下这样的大错。”
“胡说!”
皇帝瞪了墨景和一眼,“朕怎么会允许他做出这种事情来。”
“那父皇为何不处罚他呢?”
墨景和快速开口,“如今不知道有多少双眼睛盯着父皇和墨祈云,想来众人也都知道粮草的事,父皇若不摆出态度来,别人未必会心服口服,若来日有人借这个理由弹劾墨祈云,想必父皇会比现在更头疼吧。”
“儿臣身为墨祈云的兄长,今天重新提起此事是尽职尽责,还希望父皇不要生儿臣的气。”
这番话让皇帝心中很不爽,但又无言以对。
别管是自己的亲儿子,还是朝中的大臣,做错了事就得负责任,哪能假装什么都没发生,直接揭过去呢?
再说了,别人都说功过相抵,墨祈云当然也可以。
可他在扬州不仅没立下任何功劳,反而让扬州陷进了更深的水深火热之中,害得百姓苦不堪言,活着的人苟延残喘,不知明天在何处,这一切都是墨祈云的过错。
若皇帝再也不对他进行惩处,想必要不了多久,朝中反对墨祈云的声音就会越来越多,这无疑是把皇帝架在火上烤。
皇帝猛喘了口粗气,“那你说该如何处置老二?”
他甚至都懒得称呼墨祈云为“云儿”了。
墨景和正要开口,外面突然传来通传声,说宋贵妃在外求见。
墨景和目光微微一沉,却又很快恢复。
正常,意料之中的事情,也不至于太过惊讶。
前朝和后宫表面看起来没什么联系,实际上是互通的,宋贵妃就墨祈云这么一个儿子,别管他多蠢钝,只要还有一口气在,宋贵妃都会义无反顾的帮助他。
想必今天从墨景和进宫开始,就有人把这件事告诉宋贵妃了吧,所以她才会来得这么及时。皇帝微微皱着眉头,沉思半晌后,还是松了口,“让他进来吧。”
看看皇帝这样子,应该已经猜到宋贵妃到这儿来适合缘故了。
随着太监通传,宋贵妃在下人的搀扶下很缓慢的走过来,她正要行礼,皇帝赶忙制止,“你身子不方便,就不要行礼了,坐吧。”
“谢皇上。”
宋贵妃虽然已经解了毒,但身体还是虚弱,脸上也毫无血色。
亏得他她老远跑到御书房来,这也足以证明在皇帝身边是有宋贵妃的眼线的,皇帝明明都已经赐座了,宋贵妃就像没听见似的,突然撩起裙摆跪下了。
皇帝面色明显不快,“贵妃,你这是做什么?”
墨景和在一旁静静地看着,没有开口,他也想听听宋贵妃能说出什么话来。
“皇上,臣妾想求您一件事。”
宋贵妃一开口便是沙哑的声音,让人心生怜惜。
皇帝都快头疼死了,也不想再和宋贵妃兜圈子。
他捏了捏眉心,直接说出口:“端王今日进宫是为了云儿前些日子往荆州运送粮草一事,不仅没能成功将粮草送去,反而路上遇到敌兵害得粮草出了大问题,导致荆州百姓挨饿,虽说端王力挽狂澜,但百姓还是因此吃了不少苦头,朕将这一切看在眼里,必须得为郑州的百姓给个交代,所以朕已经决定了要对云儿略成小戒,以作警示,希望他以后做事认真些,别再这么掉以轻心。”
墨景和刚端起茶杯,准备喝一口,听到这话突然愣住了。
略惩小戒?
皇帝这话明显是对自己说的,也是在安抚宋贵妃,就算他要罚墨祈云,也不会罚的太重,让墨景和占了上风。
可运送粮草不利这种事,能是开玩笑的吗?
这分明是大罪!
难道就因为运送粮草的人是墨祈云,所以一笔带过,不予重罚吗,那还不如不惩罚,做这样子给谁?
看宋贵妃还没开口,墨景和便出声制止,“父皇未免太偏袒墨祈云了,这样的事若是换了任何一位大臣,就算不为此丢了脑袋,也必然得到大牢里走一圈,甚至还会丢了官帽,怎么皇上父皇对弟弟如此偏袒?”
“端王,你可不许胡说!”
这话是宋贵妃说的,她正是知道了墨祈云犯错,所以才过来制止的,可没想到墨景和所说的每一句话都是在跟皇帝唱反调,偏偏皇帝整天窝窝囊囊的,不敢明面上跟墨景和撕破脸皮。
可再这么下去,受罚的是墨祈云,这让宋贵妃如何能忍?
“云儿运送粮草的确出了差错,可这也不是云儿的本意,好在那些粮草都已经找回来了,且云儿又请到扬州去治理瘟疫的事,也算是功过相抵了。”
“贵妃可别太偏袒墨祈云了。”
宋贵妃的话都还没说完呢,就被墨景和不耐烦地打断了。
“毕竟墨祈云到扬州去,说是帮忙,可他实际上什么都没做,反而还招了不少舞女在府中夜夜笙歌,父皇和贵妃娘娘觉得,这哪是一个皇子应该有的作为?”
“扬州城沦陷的那么快,墨祈云可脱不了干系,贵妃这话明显是在偏袒墨祈云,这般作为,那要致扬州百姓于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