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新稻种
生铁炼成只是整个炼钢过程的其中一步,接下来还需除渣、沙钢等步骤。
村人们热情并未因历时过长消减,第一批钢铁炼成那一刻,众人爆发出震天的呼声。
“后生可畏,后生可畏啊......”村正老爷子捋着花白胡须,眸中满是欣慰。
村人交首而谈,话语声此起彼伏。
“咱们这小村子,竟也能炼出这般好铁器,定是天佑吾村!”
钱四牛不认得眼前之物是钢而非铁,但这丝毫不碍他生出欣喜,他轻戳身旁之人,神色间满是兴奋。
赵有耕身边并不熟识的男子一眼,表示认同,“以后咱村子有了这钢铁,就能造出更好的农具,收成肯定也会更好。”
“说不定还能售与外乡人,为咱们村带来更多的财帛。”
参与过炼钢的村人们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更是满心的成就感。在此之前,他们中并并无炼铁匠人,然而仅凭晗姐儿引领,竟也能达成此事。
从无至有,实乃奇迹。
村人惊叹之余,亦对未来充满了希冀。
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袭来,骤然打破矿山的节奏。干旱许久,桃源村上下皆是忽略了雨水可能带来的弊端。
暴雨迅速在山间汇聚,险些冲垮炼钢的场地,一些刚炼好的生铁也面临被水浸泡的危险。
村人们惊慌失措,在宋芸晗的冷静指挥下,大家纷纷行动起来,加固场地,搬运钢铁。
这场意外给宋芸晗提了个醒,雨停后,她便组织人手加急在矿区修筑起厂房。有惊无险,经过一番折腾,总算化解了这场危机。
接下来的日子里,村人们在宋芸晗的带领下,继续投入到炼钢事宜中。
除渣、沙钢等步骤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宋芸晗悉心指导着村人们,务必使每一步都做到尽善尽美。
时光流转,一批又一批优质钢铁被炼制而出。
村子里渐生新象。
宋芸晗在村中新建了一处农具生产作坊,并挑出一批动手能力颇强的村人,送至木工师傅处为学徒。木匠郑大江正值壮年,手艺娴熟,可惜只识得几字。
“春耕前尽量将这图上的农具多赶制些出来,木头、钢坯,遑论什么,缺了便找南枝报备,她自会差人送来。”
说着,宋芸晗将手里一沓纸张递与郑大江。
胥国现有的各种农具尚且较为原始,春耕在即,她索性自商城购来一批更加实用的农具图纸。
其中犁具参考曲辕犁的设计,进一步改良了犁铧的形状,使其在不同土质的土地上都能更高效地翻土。犁辕也做过调整,使其更符合人体工程学,让耕作者在操作时更加省力。
拥有更薄刀片的镰刀,改良过的水车,以及一种简易的滴灌装置。
郑大江翻阅图纸,惊叹之声不绝于耳。
“妙哉,妙哉!此等珍贵之物,您竟这般轻易交予我手?不怕我将上面的内容泄露出去吗?”
宋芸晗淡然一笑:“只要你愿尽心,将这些个学徒全带出师,图纸都给你又如何?”
“此言当真?”
“技术唯有在交流中方能革新。若人人皆敝帚自珍,又何谈传承?千百年后,恐湮灭于历史长河之中。”
郑大江大受震撼:“受教。”
自打他幼时被家中送往镇上学艺开始,便知这吃饭的手艺需要仔细藏好不外传,那老木匠收了他做徒弟,他在师傅手底下便是干得再卖力,看家的手艺也断然不会舍得传与他的。
直到师傅辞世,最后的手艺郑大江也未学到手里。
“匠人不愿倾囊相授,不外乎是担心被后来人抢去饭碗。”
宋芸晗给郑大江吃下一记定心丸。
“我桃源村正值用人之际,除了你现在拿到的这些农具,往后还会有更多新物件需人去做,我这只有干不完的活,可没有饿死的匠人。”
郑大江闻言,神色一凛,拱手道:“我定当不负所托!只是,我并未接触过铁匠活,这些农具上的金铁部分,还需另寻铁匠才是。”
“当下缺人得很,郑大匠啊,往前数几百年木匠铁匠是一家,触类旁通,你且带人先摸索着,做出来了少不了你好处!”
一声“大匠”喊出来,听得郑大江飘飘然,稀里糊涂便将活计全揽了下来。
各式新制农具相继在桃源村现世,几架高大的水车被顺利安置在河边。
在开春前,宋芸晗组织村人先对旱田进行翻耕,将土壤疏松,去除杂草、残茬等杂物。
接着修筑好合适的田埂,以确保田埂牢固、不漏水。
利用新安的水车,大量河水被分次引入稻田,土壤得到充分浸泡后,庄家把式们进到地里平整土地,将较大的土块破碎,令土壤愈加细腻。
上述准备工作就绪,宋芸晗打开商城。考虑到旱情,她多番对比之后最终选定了一种耐旱、抗倒伏型的杂交水稻。
利用其短期内的高产优势,可快速解决桃源村当前的紧迫粮食问题,进一步树立村中威望。
时日一长,便能吸引周遭更多人口投靠。
民以食为天,如今这灾荒年景,一口吃食再是要紧不过。
依商品页所示,水稻育苗移栽,每亩需稻种八斤。村中已开垦良田近两千亩,宋芸晗粗略一合计,索性购得一万六千斤稻种。
此稻种30文一斤,一下子干掉她480两银子。
村人依旧以赊欠之法向她求借稻种。
粮种出借前宋芸晗事先声明,“此稻种产量奇高,但无法留种,若强行留种再种,来年收获的产量势必大幅降低。故而每年都需购买新的种子。”
这时,一个曾经反对种植土豆的村民李老三站了出来。
他犹豫地说道:“这新稻种真能行?
俺当初就不信那土豆能高产,结果还真是俺错了。
可这稻种要是不行,咱这一年不就白忙活了?
不若还种那土豆。”
其他村民闻言也开始议论纷纷。
宋芸晗耐心地解释道:“大家放心,我经过多番对比才选的这个稻种。并且我宋家也会拿出百亩地下种,这稻种确保能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