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战国:让你弱国苟活你却逆天改命

第369章 儿良来援

   俱酒问道:“相长老,不知攻击贵部之敌,兵力如何?”

   相作符立即恭谨地道:“攻我之敌,数约二千之众,皆从巴国远道而来。”

   俱酒一听,唬得一跳:我去!二千多人,我总共也就二千多的兵力啊,如果全部陷入这莽莽大巴山之中,一旦有个闪失,这买卖血赔啊!

   当下面色一紧,低头不语。

   相作符见俱酒面有难色,生怕他反悔,急忙道:“大国之兵,坚甲锐器,可以一当十,非巴国藤甲竹剑可以相比。”

   这就是典型的故意轻描淡写,巴国有盐,国力不弱,自然会增强军事装备,历史上“巴楚争盐”,那打得是相当地激烈。

   俱酒又详细地询问了相氏山寨周边的路线、攻防阵势等方面的内容,又扯过绢帛,在上面点点画画,进一步与相作符确认战场周边态势。

   通过一番分析,俱酒得出结论:这妥妥的是一次山地战啊!

   这一仗如果决定了要打,山地战,那和之前所打的每一场仗都不可同日而语,不由俱酒不心生犹豫。

   山地战的复杂性来自三个方面:

   一是山地战对单兵素质要求相当高。山地战因为地形因素,大队人马展不开队形,不利于优势兵力铺展,只能依靠战斗小队的主观能动性。

   而这种战斗小队,往往类似于后世的特种作战,可攀岩、可索降,可上高、可下渊,可泅渡、可夜袭,可野外生存,还得能自救!

   二是山地战易守不易攻。处于守势的一方,往往会固险而守,事半功倍。这也是为什么相氏族人退守山寨后能一直坚守的原因。

   如果守方有水有粮,有田可耕,甚至可以坚守十数年。宋蒙交战中的钓鱼城,坚守三十六年,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而处于攻势的一方,则需要投入比平地两倍甚至于数倍的兵力。

   这就是一对悖论了,一方面需要投入重兵,另一方面却又不利于大军展开行动,这仗如果陷入胶着,那打得是相当难受!

   其三,山地战面临着来自大自然的威胁与伤害。高山密林、深沟险滩、山体滑坡、严寒强风、洪水雷电、猛兽毒蛇,甚至蚊虫叮咬、有毒植物都会造成无谓减员。

   而且在复杂的山水环境中行军、运输、医疗、后勤等等都相当的困难。

   俱酒研究到了深夜,也迟迟不能下定决心,又舍不得那些诱人的煤炭,一时陷入两难。

   权宜之计,俱酒让人对相氏俘虏恢复了正常的饮食供应,先让这些巴人恢复体力,以待随后用兵时充作前锋。

   次日一大早,相作符早早地就候在府外求见,俱酒也是烦得一匹,命人带他到偏房稍息,自己继续对着昨夜画的巴山地势图比比划划。

   突然有军卒前来通报:“报郇阳君,南郑方向有一支军队渐近。为首之人自称儿良,口口声声求见公子。”

   南郑?儿良?公子?

   俱酒想到了之前,自己已经派端木仲敖和儿良率人先行前往南郑,为自己入驻打前站。

   在襄城时,还派出羊图、丁季以及墨家的田系等人溯汉水而上直至南郑。

   嗯,应该是得到了消息,前来迎接自己了。

   当下命令开城放其进来。

   不一会儿,儿良和田系二人双双进来,拜见俱酒。

   儿良口称公子,田系口称少子,见到了南郑之地的主心骨,俱皆面露喜色。

   俱酒一看儿良,嚯!小伙子长高了,也长壮了,特别是眉宇之间闪烁着一股成熟与英武之气,与之前的放羊娃已不可同日而语。

   田系则带来了一个新的消息,南郑之地居然也有墨家的一部分支,而且发展了不少忠诚的信徒,可为少子所用。

   儿良汇报了端木仲敖已经拿着公子的南郑守印玺,代行起了行政职能,南郑之地百废俱兴,井井有条。

   俱酒听后非常高兴,仲敖这家伙妥妥的内政高手啊!

   儿良还提到了从陈仓道入蜀的各种艰难与险阻,提到了各种修路、架桥、开山、涉水的过程,入蜀之行,既熟悉了路况,也锻炼了队伍。

   端木仲敖一路之上还记录了陈仓道的线路、关隘、水系、地理等资料。

   陈仓道一行,使儿良充分认识到了培养一支山地队伍的重要性,儿良于是一路之上收罗了不少山野少年,都是一些上高爬低的野孩子,加上原来队伍中的一些健卒,建立起一支五百人左右的山地作战队伍。

   端木仲敖按晋国的规矩,将之命名为“中行军”,这是晋文公时期成立的步战部队的名称。三行分别中行、上行、下行,以中行为尊,故这第一支山地作战部队,暂称\\\"中行\\\"。

   俱酒听后大喜,这简直是瞌睡送枕头,没想到儿良成长这么快,之前自己真没看走眼,放羊少年可挑大事了。

   只是\\\"中行\\\"这个名称有点大了,要知道当年文公可不是单纯为了建立山地部队,那是为了不突破诸侯大国三军的规制,巧取名目,秘密建立的一军队伍,人数都是按一个军来配备的。

   关于军制,俱酒还没有想好该如何安排。但“行”就是“军”,叫“中行”就相当于是“中军”,这肯定是不太妥当的。

   俱酒暂根据后世的军队建制的形制,将这一支部队命名为“营”,由于是儿良一手打造的,暂称“良字营”。儿良大喜过望,连连称谢。

   俱酒又将欲图帮助巴人相氏一族的意图,并将与相长老交谈后绘出的舆图付之一观,请儿良发表意见,是否可以出兵相助。

   儿良仔细看了舆图,还是有不明白的地方,于是俱酒又将相作符叫来,让他当面向儿良讲清楚。

   别看儿良年纪不大,头脑相当灵活,经过一番测算之后,他认为此战可行,由自己的五百惯于穿山越脊的“良字营”、和相氏的五百战俘组成联合队伍,共同进山,相机行事。

   俱酒略一思索,认为不妥,对这些巴人还是要心存戒备,当下再从自己的二千死忠军队中选出三百人加入,全军由儿良指挥。有了穿越陈仓道的经验,儿良的山地作战还是值得期待的。

   此外,命令淳于浩率领一千军居于汉水南岸,随时准备接应。

   儿良向俱酒提出两个问题,称如果这两个问题能够很好解决,应该此战可胜。

   其一,军粮补给问题如何解决。率军深入大巴山,后续的粮草问题如何有效解决是重中之重。

   其二,武器装备问题。良字营必须轻装前行,除长戈短剑之外,最多每人携带二十支箭,且不能披甲。必须有人将盔甲箭支运输上去,然后在战斗开始时披挂整齐。

   其实古人作战都是这样的,行军时是不披甲的,作战前再披甲。

   但目前的问题是山地作战,运输装备与武器需要相当的人力,并且还要跟得上部队的行军速度。

   俱酒稍一琢磨,心中有了想法,他拍了拍田系的肩膀:

   “小田呀,某有一些想法,能不能实现,就看你这个高级墨匠的本事了。”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