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科幻末日 一骑绝尘

第1302章 必须超过F22!

一骑绝尘 十月廿二 2705 2025-01-09 15:48

   当天傍晚。

   位于611所顶层的大会议室里。

   第四代战斗机研发团队的一多半核心骨干正集中在一起,各自面前都放着两份测试结果概要。

   虽说是概要,但因为气动和微波都事关重大,可以说是决定新一代战斗机关键性能的两个方面,所以哪怕在经过提炼之后,也仍然是厚厚的两大本。

   档案室的十几台打印机下午几乎工作到冒烟,才勉强赶上了这次会议的时间。

   当然,最前面的大屏幕上,也正显示着其中的一部分关键内容。

   而林济洪此时正坐在杨韦左手边的第一个位置,向众人介绍着相对应的部分。

   rcs从来不是一个特定的数字,平常人们在资料中看到的“rcs值”往往只是特定角度上的最理想情况,或是某个角度范围内的平均结果。

   真正想要客观表现出一架飞机的隐身性能,需要借助类似物理场的表达形式,以目标为中心,在三维空间内呈现出不同角度的反射信号强度。

   这一结果的呈现形式相当复杂,即便是手里拿着报告,一时间也很难完全掌握情况。

   而林济洪作为全程跟踪微波测试过程的负责人,无疑可以在最短的时间中提炼出关键内容。

   “各位,根据微波暗室对概念模型做出的全向检测结果来看,我们的基础方案完全可以满足航空兵方面提出的性能要求……尤其是在正面60°的圆锥形范围内,面对3-12ghz频率范围内,也就是x波段、s波段和部分c波段的雷达波时,雷达反射截面积均比现有主力型号减少了2-3个数量级,有效降低了面对常规雷达时的可探测性。”

   “这一结果也基本符合我们在先期预研阶段对于电磁信号特征的理论判断,也就是与主翼同处一个水平面内的鸭翼不会对前半球的隐身性能产生明显不利影响,并且结合dsi进气道在唇口部分的茧包结构,反而可以更加有效地遮挡发动机叶片,减少某些特定角度的电磁反射……”

   他说着操作鼠标拖动着电脑上的3d模拟图,来到了一个略微呈现俯视的前向视角:

   “就是这里,明显能够看出,这一角度附近的反射信号强度相比周围出现了异常下降,尽管只是一个非常狭窄的范围,对于总体反射数值而言影响不大,但仍然可以说明我们设计思路的正确性。”

   说到这里,林济洪稍微停顿了一下,然后切换到了另外一个视角上:

   “另外,尽管因为飞机的长度尺寸较大,导致左右半球和来自正上、正下方的雷达反射面积不可避免地相对偏大,但仍然略好于我们之前的预期,而且还可以通过合理设计机身结构和遮蔽关系进一步做出优化……”

   “……”

   作为总师的杨韦本人也看过大部分的阶段性报告,但仍然跟着林济洪的介绍认真地做着记录。

   而在这部分内容结束之后,坐在后者对面的另一名副总师孔成安却忽然停下笔,抬头询问道:

   “老林,你刚才说的这些,都是静态环境下的雷达反射情况……那如果各个翼面,尤其是全动垂尾和鸭翼活动起来之后,结果会出现怎样的变化?”

   因为是设计所内部会议,所以形式上也相对随意一些,无需等到最后统一的提问环节。

   林济洪稍微一愣:

   “我们这只是概念模型测试,被测模型的翼面是没有活动能力的,所以暂时没办法给出这么详细的数据……”

   过了大约半秒钟,又补充了一句:

   “但如果动作面发生明显变化,那说明飞机正在进行剧烈机动,根据前期研究的结果定性来看,这种情况肯定会导致雷达反射截面积增大,例如去年发生在浙、闽两地外海的那次对抗,事后分析,对方的f22编队直到撤退之前,被探测到的最明显信号就出现在从平飞转入爬升的过程当中……”

   “唔……”

   孔成安摸着下巴,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

   正在林济洪感觉到有些奇怪的时候,杨韦却提前插进话来:

   “老孔你是在担心主动控制技术的引入吧?”

   “是啊……”

   孔成安点了点头:

   “根据风洞测试结果,我们这个方案的横航向稳定性有些不足,如果想在不额外增加安定面数量和面积的情况下保证飞行安全性,那肯定要考虑在飞控中纳入主动增稳控制,通过动作面的高频反馈提高航向失稳迎角。”

   “但是放宽静稳定性设计的操作规律严重非线性,而且全动翼面的动作面跟安定面相同,控制舵面的不断开合会影响到飞翼布局飞行器巡航过程中的隐身性能,这也是我们在设计过程中必须……”

   相比于在外形设计过程中只需要考虑气动和结构的传统飞机,第四代战斗机的研发工作增加了一个电磁反射的维度,这不仅提高了技术层面的难度,也让技术团队的组织和工作方式产生了变化。

   任何一个做过项目的人都知道,哪怕只是增加一个约束条件,都会导致系统的复杂程度成倍提升。

   更何况,现在是直接增加了一个约束领域。

   其中的条件成百上千。

   杨韦抬手向下压了压,打断了对方的发言:

   “这个问题不可能全都靠飞控系统来解决,目前我们对翼面流动的认识仍然不够充分,主动控制技术只能用作兜底,根源上,还是需要保证气动设计本身有足够的静安定性,所以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以削弱一定的侧后方隐身性能为代价,增加一个气动安定面……比如腹鳍或者尾鳍。”

   这个想法,瞬间引起了林济洪的激烈反应。

   当然,毕竟是面对项目总师,他也不可能真的跟对方吵起来。

   于是闷声思索片刻,接着提议道:

   “杨总,这个问题说到底,是因为我们在机身前体上应用了过于激进的边界层分离控制技术,导致在一定迎角范围内,鸭翼和边条翼的组合失效后,横航向稳定性骤然降低,而一旦发生失稳,通常的航向控制面如垂尾又因为处于低能的翼身涡尾流中而效率丧失,无法做出及时反应。”

   “那相比于增加一个额外的气动安定面,为何不能减小鸭翼和主翼之间的边条面积?这样既不会影响隐身性能,也可以减少失稳概率……我也看过之前的风洞测试结果,目前这个构型的超音速升力系数几乎处在溢出的状态,哪怕削弱一些,也不会对总体性能产生影响……”

   面对这个问题,杨韦沉默了片刻:

   “这是甲方的要求……”

   他也显得有些苦恼:

   “在超音速机动性上,必须要超过f22!”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