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章 曹国公的好日子,不多了
【自此,朱棣骑着高头大马,再次踏入京都,这片曾经的故地。】
【靖难四年,这之中多次面临险境,几乎惨遭失败。
朱棣没想到,自己竟真会有成功的那一天,这里面曹国公李景隆的付出,功不可没。】
【在朱棣进入皇宫之中,骤生异火,不少建筑因此遭到毁坏。当时的帝王建文帝,也是在熊熊烈焰之中消失不见。】
【众所周知,大明皇室之中,叔侄关系向来非常“和睦”。
作为一个好叔叔,朱棣的心里,也是迫切地想要寻找到朱允炆这位好侄子的。】
【遍寻一切地方之后,其他人皆是找到了尸骨,独独朱允炆这王八蛋,彻底地不知所踪。】
【耐心不多的朱棣,不愿再继续下去,平白浪费宝贵的时间。】
【在奉天殿上,朱棣登基为帝,年号永乐。】
【新的帝王登基,尤其是像的朱棣这样的人物,在最初有一项重大之事,不能不做。】
【而这一件事,就是——封赏!】
【跟随在朱棣身边的诸多功臣,大多都有个从龙之功,赏赐极为丰厚。】
【封赏时,时为大明皇帝的朱棣,自然也是没有忘记曹国公李景隆,封李景隆为光禄大夫、左柱国。
除此之外,李景隆的身份地位,居朝堂百官之首。】
大秦
咸阳宫
嬴政的嘴角一弯,呈现出一副果真如此的神态,以李景隆在靖难之役的诸多表现,确实是能得到如此封赏。
只是,一种身为皇帝的直觉告诉嬴政,朱棣使李景隆位列百官之首这项举措,似乎不太寻常。
给李景隆再大的赏赐,都可以视作正常,毕竟这家伙的确是个非常不错的助攻手。
使其成为百官之首,无疑是把李景隆这人,架在火上来烤。
朱棣是新帝,所信任的大臣,必是当初靖难的那群人。
把李景隆放在众矢之的,定会成为不少大臣攻击的对象,只怕用不了多长的时间,这幸运的李景隆,好日子就要到头了。
“陛下,你这是?”瞧见了嬴政神色,蒙恬发问。
这事情的结果,明明就如陛下之前所设想的那般,为何还会露出这种表情,蒙恬实是百思不得其解。
祖龙的目光,一点点地看向了蒙恬,心中涌现出一种莫名的情绪,这家伙只知打仗,心思单纯。
对于一些事物,想得很简单,倒是有点令人羡慕。
“朕只是在感慨,估计李景隆的好日子,不会太多了。
可能用不了多长的时间,此人,就会走上生命的末年。”
思来想去,嬴政认为朱棣大力提高李景隆在朝地位,可能是有着拉拢前朝重臣的缘故。
只可惜,这一举动在某种程度上,对李景隆是祸非福。
永乐朝的大臣,必会使尽所有肮脏的手段,来对付李景隆。
这些,李景隆能否接得住,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天幕上呈现的种种事迹,就能大致看出,李景隆自身的能力,究竟是怎样的。
自身并不是庸才,可,算不得真正的大才。
成为皇帝之后的永乐帝,是否会保住李景隆,这还是两说。
蒙恬伸出粗壮有力的大手,挠了挠脑袋,脸上满满的疑惑。
没见李景隆受到致命的伤势,陛下这么说,到底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自己与陛下,看的都是同一个天幕,怎么感觉,陛下的很多话,就像是开了先知的能力。
瞥了一眼满头雾水的蒙恬,祖龙开口:“看起来,你好像是有点儿迷茫。”
被一下看穿的蒙恬,一点也不吃惊,对方乃是大秦的陛下,有着超乎常人的能力才算是正常。
“陛下,您是怎么得知李景隆命不久矣的,微臣观这天幕,似乎并未出现这方面的信息。”
暗地里又看了几次天幕,蒙恬对一件事很确认,那就是自己的眼睛,没瞎。
那么,陛下究竟是怎么找到,李景隆命不久矣的信息呢?
蒙恬是一名善战的武将,同样地,他自身也是有着极强的好胜心。
听到这句话,嬴政淡淡地笑了:“很简单,你多看几遍天幕,就能明白了。”
蒙恬:“.......”
陛下,你的这句话,说了跟没说一样。
天幕上的信息,我不知是看了多少遍,就是无法发现。
“微臣不懂。”好在,蒙恬在这事上面,并不是一根筋的选手。
一心询问陛下,肯定能得到答案,继续看天幕,说不定还是一无所获,没有丝毫的进展。
嬴政也不打算卖弄关子,一点一点地,将自己的判断,给说了出来。
全部听完之后,蒙恬满脸震惊,陛下不愧是一统六国、建立大秦的帝王。
这能力,绝非寻常君主能够相比。
尽情欣赏了蒙恬的神态后,嬴政面上的笑容更甚,走到身边,拍了拍其壮实的肩膀,什么话也没说。
洪武年间
经过之前诸多事件的洗礼,朱元璋此时的心情,俨然十分平静,最多只是有点小波澜罢了。
为保生存,李景隆这货,做出打开城门投降,实属再正常不过。
若换做是咱,就、就绝不会做出这种无耻之事。
“四弟,为何你会定下永乐这一年号?”与朱棣并肩而立的朱标,思虑一番,才带着疑惑地说出。
“这年号,有什么说法?”朱元璋这时候,适时向朱标开口。
他隐约地觉得,永乐这年号似乎是在哪里看到过,一时间却想不起来了。
老大读的书很多,估计是清楚里面的具体情况,故而有此一问。
朱棣直接是摇了摇头,一脸无所谓地说:“大哥,莫非是你忘了。
咱会行靖难造反,都是很久之后的事,而且这还有个大前提。”
两只手往外重重地一摆,肩膀一耸:“这个大前提就是,大哥会提前死去。
现如今,还会有这可能吗?”
朱元璋现在对朱标的保护力度,可谓是大得不能再大了,朱标随行的护卫众多,让其批阅奏折也会控制一定的数量,不使得过于劳累。
其他的措施,更是数不胜数。
总的来说,朱元璋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护朱标安全地成长。
坐在上方的朱元璋还未说话,马皇后柳眉倒竖,做出一个扇耳光的手势:“老四,不要乱说话。”
朱元璋连忙点头,也是跟着附和:“没错,妹子说得对,这种话千万不要乱说。”
与此同时,朱元璋心里暗自窃喜,老四这家伙,你也能有这么一天?
嘿嘿,不知道为什么,咱看到这样的一幕,就是很想笑。
叫你胡乱说话,这一回,妹子都不会帮你了。
朱棣脸色一阵发苦,自己不过随便说说,哪能想得到,娘亲的反应会是这般。
马上开口:“娘亲,咱以后都不这样说了。”
在马皇后的面前,朱棣的认错态度,还是相当积极的。
随即又转头看向朱标:“关于这永乐年号,其中有什么隐秘不成。”
朱标沉吟地说:“隐秘这倒说不上,只不过这永乐年号,是以前一个名叫反贼的方腊所使用的。”
细细看去,朱标的眼神里,还蕴含有一丝好笑的意味。
一个通过造反得到皇位的藩王,使用的年号,也是造反之人用过。
这种场景,光是想想,都觉得相当好笑。
果不其然,一一听完朱标口中的话语之后,朱棣的脸色青一阵白一阵。
咱都登基为帝了,竟还有人在这种事上耍手段,简直是欺人太甚了。
作为朱棣的好兄弟,李景隆这时快速地碰了碰朱棣:“你在想什么?
不管以后再发生什么,你都不可能会成为帝王了。”
语气悄然一顿,也暗暗地压低:“莫不是,你的心里,还在想着某些不切实际的事。”
闻言,朱棣立马一惊,背后也是有着冷汗冒出,是啊,自己在乱想什么?
年号这东西,早就是与自己无关了,想得太多,只是白白地徒烦恼,一点儿用处也没有。
感激地看了看李景隆,朱棣说:“关键时刻开城门,你真是咱的好兄弟!”
李景隆狠狠地白了朱棣一眼,心里一阵腹诽,你这家伙,找不到合适的话来说,其实是可以乖乖闭嘴的。
双手放在脑后,李景隆慢悠悠地说:“我倒是想知道,天幕中的自己,以后会以怎样的方式死去。”
就像之前所说的那样,自天幕出现的那一刻,很多东西都在发生了变换,不可能会按照以往的时间线那般发展。
只是,当李景隆这句话说出来后,在场的众人,其神情都不由而同地变得奇怪了起来。
“你,你们这是什么神态?”李景隆很急切,不懂为什么,突然之间就这样了。
这次的天幕,呈现的主要还是关于我的事迹,我这么问,并没有错误的地方才对。
还是朱标于心不忍,善意地说:“你真想知道?”
李景隆重重地点点头,做出了回应,废话,估计没有谁会不想知道自己的未来。
一只手搭在李景隆身上,朱棣转过头:“相信咱,你不想知道的。”
“我就要知道!”
对此,朱棣敲了一下李景隆的脑袋,没好气地说:“你先看天幕。”
李景隆陡然意识到不妙,莫非以后还会有危险?
可,这不对,都已经是永乐朝了,自己还会遭遇什么?
重要的是,自己在以后更是百官之首,谁敢有那个胆子。
关于朱允炆这王八蛋的下落,在场之人都有意识地闭口不言,无他,家族中出了这样的人,太过丢脸。
永乐年间
与李景隆并肩而立的朱高煦,突然地,做出了一个复杂的神情:“曹国公,你当时是怎么想的。”
“这是什么意思?”李景隆问。
“你也是一个武将,还没战到最后,就把城门打开,你是怎么做得出来的。”
朱高煦的思维方式,也是简单的直线,认为无论是发生了什么,开门投降这种屈辱的事,是绝对不能做的。
这种事,就特么的丢脸,不配成为一个大明武将。
李景隆原本俊朗的脸,默默地变黑,这一刻,他算是了解到为何之前,朱棣会言让朱高煦好好地说话。
你他么的,当众场合冷不丁冒出这么一句话,你是要搞什么?
汉王爷,就算你真的对我不满,也不用这个时候说了。
眼角的余光,往外环顾一圈,李景隆发现,不少人的目光,此刻尽都聚集在自己身上。
就连朱棣,也是在笑眯眯地看着自己,仿佛不给出答案,他们就会这样一直看着。
见状,李景隆在心头吐槽,我就知道,前来这个地方,准没好事。
“我乐意,难道汉王爷认为我做得不对?”
嘴角一弯曲,李景隆缓缓地说,也是在思量,自己的这句话,大体上应该没什么毛病。
这,这算什么回答?
朱高煦心里不满,认为李景隆这话,是在敷衍自己。
眼下,自己又说不出其他的话来,要是随便反驳,恐怕又会被老头子怒怼。
没等朱高煦继续说话,朱棣先一步说:“哈哈哈!
做得对,曹国公你当然做得对,有咱在,谁敢说你做错了。
你乃是朝臣之首,有些事,咱还是要多多地依靠你。”
这朝臣之首四个字落入到李景隆耳里,莫名地让其心里不舒服。
李景隆这方面算不得愚蠢,还是清楚朱棣这样做的目的,究竟是为何?
无非,就是想要靠我的地位,从而想办法拉拢一些旧臣。
这样一来,自己就成了某些人的的靶子,那些个靖难功臣就会想尽所有办法,来对付自己。
双手往前一放,李景隆施施然地行了一礼:“微臣一定不会辜负陛下,定当竭尽全力。”
说完,李景隆便把目光重新移到了天幕之上,心里有着期待,他还是想看看,未来会是个怎样的结局。
以自己面临的处境,到底能否在这永乐一朝,得到真正的善终。
渐渐地,原本静止的天幕,此时又开始有了新的变换。
【得到多重封赏的李景隆,不出意外地,成为了众矢之的。
与朱棣一起靖难的众多臣子,纷纷表示不满,他们为了赢下这场战役流血牺牲、为此付出了许多。
而李景隆这家伙,做了什么事,不过就是送人头而已。
比拼个人能力,在众多的功臣之中,李景隆根本不算出众。】
【对此,朱棣似是并未做出相应举措,任由事态发展。】
【之所以会大力提升李景隆的地位,朱棣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使前朝重臣归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