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章 又见骚操作
渐渐地,朱高煦脸上的表情凝固了,一双手在身前不住地乱动。
有句话说得好,人在慌张的时候,总是会变得很忙,此刻的朱高煦,俨然就是这种状态。
以汉王爷的身份来说,面对已是国公之位的李景隆,是不应该有紧张情绪出现。
关键是,朱高煦前脚才蛐蛐了李景隆,才一眨眼的功夫,就被正主给听到。
这种略显尴尬的场面,任谁碰到,都不会是一副坦然的模样。
身材高大、眉目疏秀的李景隆先是径直走到朱棣面前,双手往前一抬,施施然地行了一礼:
“微臣拜见陛下,陛下圣躬安!”
朱棣默然地点点头:“朕安。
曹国公,方才汉王爷的那一席话,你应该是听到了。
咱想问问,你现在有什么感想。”
不自觉地变换了姿态,朱棣的一只手撑在下颌上,挺拔的身子前倾,摆出一副兴致浓厚的模样。
朱高煦:“........”
老爷子,你,你还真是看热闹不嫌事儿大。
本来以为,李景隆还没有追究,那么这件事,就有可能这么蒙混过去。
谁能够想得到,自己会有这么一天,遭到大爹的背刺。
你这个讨厌的糟老头子,你当众做出这动作,咱现在很是怀疑,咱父子俩的血缘关系浓不浓。
李景隆转过身,一双有神的眼睛盯着朱高煦,健壮的手臂环抱在身前,不凡的气质凌然展现。
诚然,论外形气质这一块,诸多的大明臣子,很少有人能与李隆基相抗衡。
奇怪了,曹国公这家伙,怎么一句话也不说了,他又不是个哑巴。
见李景隆的样子,粗线条的朱高煦,不由得在心里纳闷道。
“原来我在王爷眼中,竟是这等,不堪的窝囊之人。”没有怪罪朱高煦,李景隆而是直言自己是个没用的人。
这,这....
朱高煦的眼睛瞪大,胸中有千言万语,却是无从说起。
看曹国公的神态这般真挚,自己还说出了那样的伤人话语,我,我真该死啊。
努力调整好自身状态,朱高煦重重地伸出一只手,搭在了李景隆的肩膀上:“曹国公,方才的言语,咱的确是说得不对。”
高大的身躯,往下一弯:“咱希望能够得到曹国公的谅解。”
此话一落地,在场的不少人,全都用一种异样的眼神看着。
其他人说这句话,他们倒是认为,相当正常。
毕竟,李景隆这货怎么说,也是朱棣认定的靖难功臣之首。
再加上还有个国公的爵位在身上,寻常之人,哪怕心里有所怨言,面上都是会敬畏有加。
可,朱高煦这家伙的身为地位,怎么会对李景隆做出如此举动?
实在是令人不解。
反应迅速的李景隆,面对这情况,显然是不可能会什么都不做。
双手连忙一伸,动作十分之迅捷,身子弯曲,高度在朱高煦之下。
一把扶住朱高煦的身子,将其缓缓地扶正:“汉王爷,你说的这席话,可真是折煞我了。
你没有说错,何须如此,我对于自己的本事,还是相当清楚的。”
猛然抬起头,朱高煦眨了眨眼睛,他又一次在李景隆的脸上,看到了真诚。
偌大的大明朝堂,竟会有情感如此真挚之人,自己以往竟是看走了眼。
与朱瞻基那浓眉大眼的家伙相比,曹国公简直是,真诚得让人无地自容。
上过战场的朱高煦,很明白,要是再说其他多余的话,反而是显得扭捏了。
于是乎,对着李景隆重重地点了点头,一切尽在不言中。
高高坐在上方的朱棣,此时的心情很是复杂,李景隆和老二之间的互动,好像是出乎了预料。
按照老二的性子,一般来说,不都是要与李景隆激烈对抗一番,然后咱和其他人劝阻,事情才可能平息下来。
怎么这次,会演变成这样,实是令人想不到。
“咳咳!”
略微清了清嗓子,朱棣说道:“曹国公,天幕如今播放的事迹,正好是当年你率领五十万兵马攻打咱的时候。
咱想问问,你当年为何下达停止进攻的命令。”
李景隆身子一正,直言:“这其中的缘由,莫非陛下不知吗?
建文帝会对藩王下手,未尝不会对臣动手,微臣那样做,其实也是为了自保。”
对于这问题,李隆基心里早就是有了答案,只需将之说与朱棣一听即可,至于是否为真实想法,重要吗?
“哈哈哈!”朱棣仰起头,发出阵阵爽朗的笑声:“曹国公所言极是。
相信有你在,汉王爷往后的日子,应该也能学着说话。”
朱高煦:“......”
汉王朱高煦此刻沉默无言,心里也满是愤懑,老头子这讨人厌的家伙,真是不当人,就知道拿我开涮。
老大、老三他们,每次都在旁边看戏,你次次当他们两个不存在是吧。
可恶的老登,总有一天,咱要让你尝尝,你的这些方法是有多么的错误。
逮着一只羊薅羊毛,绵羊迟早也会生气的,这下看你还能怎么办。
看都不看这个时候的汉王爷,朱棣大手一挥手:“既然曹国公也是来到了此处,那咱们继续看。
曹国公以往的诸多战绩,都是有不少值得高光的地方。”
洪武年间
朱元璋才舒展开来的眉毛,又是不自觉地皱在一起,整个人陷入到了深深的怀疑。
看了许长时间的天幕,朱元璋很明白一件事,自己的眼睛还没瞎,也没有看错。
在往后的日子,李景隆这小崽子带领五十万人攻打朱棣,却在关键时刻掉链子。
最紧要的是,九江这傻孩子,身为无数将士的主将,竟是带头跑路。
他娘的,这情节怎么这么怪异。
巨大的优势下,哪怕是一头猪,也都懂得利用人海战术,来达到攻城掠地的目的。
成为皇帝前,朱元璋也是指挥过大大小小的战役,他着实是不理解,李景隆的脑子,到底是怎么想的。
在心中酝酿了一番情绪后,朱元璋盯着李景隆那一对漂亮的眼睛,看了好半晌:
“九江,你是不是很怕朱棣这混小子。”聪明的朱元璋,自认为找到了一个重要的突破口。
如果真是这样,事情的解决,就好办了许多。
要问题的根源真出在朱棣身上,自己宁愿拿三根荆条狠狠地鞭打老四,也要帮助九江。
李景隆:“???”
不是,陛下你怎么会这么想,事情绝不是这么一回事。
仿佛是对朱元璋的行为有所猜测,李景隆连连摆手,俊朗的脸上现出焦急神色:
“不,陛下,事情和燕王殿下无关。
微臣之所以会做出那样不堪的举动,其原因,只有一个。”
“是什么?!”朱元璋盯着李景隆说道。
“这里面的缘由很简单,只是微臣的能力低微,故而才临阵脱逃。”在脑中准备好措辞后,李景隆才急切说道。
要是因这事而连累了燕王殿下,自己的良心,会得到谴责的。
谁知,朱元璋狠狠地一拍椅子:“都到了这时候,你还在帮着老四说话。”
【请于两小时刷新一下】
今年的秋,姗姗来迟。满地的落叶散散零零。不知心向何方。瞧,又一只黄色的蝴蝶飞舞起来,飞旋,下降,最终飘落在地,成为千千万万只中最普通的一员。我不忍看它被秋风逝走,轻轻拾起它,抚摸着它那早已干枯的身子,纹理却依然清晰可见。我小心翼翼地把它抚平,对着阳光。一缕缕光线透过叶隙射在我的书上,我把它夹在我最喜欢的那页中,希望时间可以记住这美好的一刻。
我漫步在田野中,金色的麦穗朝我挥挥手;成熟的高粱向我点点头。我用相机捕捉每一个动人的瞬间,希望时间可以将它保留。
我穿着牛仔裤,听着轻音乐奔跑在桂花林中,沁人的香味围绕着我,渗入我的肺腑。啊!这是秋的味道!我拿着玻璃杯摘下一朵朵小而黄的桂花。嘻~知道我要干嘛吗?哈哈,是的,你猜对了!我要拿去给母亲做桂花糕。我可喜欢吃桂花糕了。母亲说超市里的那种粉状的不是什么桂花糕,不好吃!为了解我的馋,母亲特地去学做桂花糕。刚蒸好的桂花糕很柔软,色泽很好,白中映着点点黄,就像夜空中缀着点点星那般。吃到嘴里凉凉的,甜甜的。冷却后的桂花糕酥酥的,味道很好。希望时间可以将香味珍藏。
我提着小竹筐,踏着满山遍野的小花走在桔乡道上。顾名思义,桔乡道两旁都是令人垂涎三尺的金桔。我们可以免费摘,免费品尝!我顺手摘了一个金黄色的桔子。刚掰开,桔子的汁液就源源不断地流出来,在我的指尖奔跃。撕下一小块果肉塞进嘴里,嗯~软绵绵,酸中带着甜的感觉!一口气吃了五六个!难怪黄岩蜜桔有名,今日彻底领会到了…希望时间可以使它永存。
我的心门终日紧闭,欢乐无法进入,只是拥有那些常客:悲伤、失落、哀怨……我徘徊不前,我面对欢乐忧愁无法选择。
茫然。天空始终是黯淡无光的,仿佛我的眼睛一般,灰暗。我为难:若是我扑向欢乐,它会拒绝吗?如果我走向忧愁,它会为难吗?突然我在欢乐与忧愁之间寻觅到一个空隙,我爬向光明与黑暗的间接处。我面对的是白和黑中那一抹——灰。于是我的心灵蒙上灰尘,我看阳光只有一种颜色:灰。欢快萦绕在我身边,唱着颂歌。它们就是不进入我那无知的头脑。忧愁盘踞在我心里,跳着圣舞。它们寻到快乐宝地不愿离去。清冷的大街上传来扫地声。这样,我被世界拒绝了。
秋风习习,送走了夏的酷热,迎来了秋的清爽。秋天的清晨很是特别,少些活泼,多些深沉;少些烦躁,多些清澈;少些严寒,多些温馨。一个和谐而又平稳的季节,就像一位少女,有热情,有成熟,有稳重,也有花一般的梦想,蝶一般的浪漫。
观秋不宜在喧闹的地方,杂乱无章的气氛只会暗淡秋的色彩。只有在黄昏将至时安静的校园里才能以寂静去体会秋的心灵,体会那属于秋的风韵。
秋的校园中,生机最蓬勃的地方莫过于花坛,可能是很久形成的习惯,从小到大见过的那白的纯洁,红的热情,黄的高贵,紫绿色又充满了忧郁的美,似乎在告诉人们,即使是秋,也不光拥有凄凉和悲伤。
万片叶子为你倾倒,我会在其中默默等待,有一千片叶子为你歌唱,里面会有一种属于我的声音,如果还有一片叶子未曾离去,那一定是我等待的身影。我阻止不了生命的流逝,我只能尽量的让自己的生命丰满,而丰满就是有你。
的知心朋友很少,除了父母,再也没有什么人可以令我放心倾诉的对象,纵有酸甜苦辣也只好独自品尝。每逢假日,我也是窝在家里,于是书便成了我最好的伙伴,它以独特的引力,吸附着我。它引我踏进兵荒马乱的东汉末年,助我披上铠甲,成为战争的王爵。我抚摩着刘备的双剑,张飞的蛇矛与关公的大刀,看那花开正盛的桃园,三位仁人志士为了共同干一番事业的目标,备下乌牛白马,祭告天下,从此意气相投,言行相依,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感人一幕时,袭上指尖的不仅是一丝丝温热,划过心胸的更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愫。当刘关张“桃园三结义”过后,我的眉宇间流露出的友情令我惊叹于世间竟有如此美好而纯粹的情感。自此,友情便植入我的骨髓,并迅速生根发芽。我不再是人们眼里的“御宅一族”,我开始勇敢的融入集体,去感受同学老师传递给我的“情”和“义”。因为我深深地知道,那是美好的情感。
豪迈之美
虽然年岁渐长,但我依然是个细腻多愁的的少年,缺少这个年龄应有的成熟。每逢不顺时,我总会独掩房门,蒙头而泣,甚至茶饭不思。我就像一盏不能省油的灯,总不能让家人省心。那夜,那人,他靠近了我,他以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照进我的胸膛。他引领我踏进当年的赤壁之战的战场废墟,我听见了一声振聋发聩的呐喊:“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