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生不出男娃怪男人
许氏因为要提前学习女性生理知识,自己学懂了才好给其他人讲,所以一直没能开课。
事实上,她也只是死记硬背,很多东西她根本理解不了,甚至不懂意思。
袁书想了想,还是决定自己先打个样。
是日晚,袁书取消了夜课,把村里十到六十之间的女性,全叫到村委会集合。
她将一个两米长的大白板摆在最前面,将女性一些基本的生理构造画成图。
妇女们不明所以,互相议论。
“生理课到底是干什么的?怎么只有女人上课?”
“不知道,不过袁姑娘画的那些东西,怎么那么奇怪。”
“你们听说了吗,超市有那个东西,说是很好用。”
“我也听说了,但不好意思去看,这种东西怎么还有卖。”
“我看过,四四方方的,不晓得怎么用。”
随着袁书画完最后一张图,转身,大家的议论声也渐渐停下来。
现场一片安静。
袁书指着白板正中央一个女性简笔画,因为胸前两块,很多人都羞红了脸,甚至没眼看。
“这莫不是春宫图?”有人小声道。
大家越发对这节课的内容感到困惑,一个个都埋着头,不敢看白板。
袁书也很理解,毕竟就算是现代,也依旧存在女性来月经的羞耻感现象,更何况这些古人。
她也不做什么思想工作,直接灌输知识。
“女性生理课,是为了让所有女性更了解自己,明白生命是如何形成,从而更好地管理自己的健康。”
“来癸水的人有哪些,举手我看看。”袁书道。
女人们一听癸水,那叫一个尴尬啊,抬头左看右看,有些不敢举手,有些把手举在胸口位置,总之非常不自在。
袁书将许氏做的内裤拿出来,展示,“以后所有女性,都穿这种样式的内裤。”
许氏和袁瑾将图纸传下去,让所有人看。
女工是所有女人的必修课,所以看一眼图纸,大家就明白是怎么做的。
只是这形状看着也太羞耻了。
大家都默默传看图纸,没人说话。
袁书继续道:“下面我演示姨妈巾的使用方法,配合这种样式的内裤更好用。”
她一边说,一边给大家演示正确用法。
有人恍然大悟,“原来那方块拆开,里面是一片一片的,我就说那么方的东西怎么用。”
大概是看袁书很一本正经,大家渐渐也敢抬头了。
有人好奇道:“袁姑娘,这种小片,还没我们自己缝的大,好用吗?“
好不好用真不是用嘴说的,袁书现场给来癸水的人,一人发了一片。
“你们可以自己去买绸缎做内裤,用过之后,就知道好不好用了。”
大家默默藏起姨妈巾。
袁书又指着一个大圆,被划分成三十份。
“大多数女性,一个月来一次癸水,这个周期分为四个阶段...”
袁书用最简单的话,普及了癸水期、前安全期、排卵期以及后安全期。
她讲得认真,下面的人一开始虽然很羞耻,但听着听着,又觉得很神奇。
从来没想过,原来她们身上,还有这么多不知道的事情。
“原来癸水时间不受控制,害得我每次都要在猪食槽上面画圈。”
“我也是,都说画三圈三天就结束,原来是假的。”
“按照这个时间来算,我现在是在排卵期,如果不想生孩子,就要避开在这个时间段同房,是这意思吗袁姑娘?”
有大胆的妇人追问。
“大概率是错不了,虽然偶尔也有特殊情况,身体构造非常复杂,这只是一个规律,并不等于绝对。”
众人了然。
“以后来癸水,不要再用草木灰,姨妈巾用一次就换一片,但垃圾不要乱扔,可以烧,也可以埋。”
古代没有更先进的垃圾处理方式,要么烧,要么埋,要么就倒进河里,比起后者,烧或者埋更能接受一点。
她发话,大家自然满口道好。
讲完生理期,袁书又讲了生儿生女的知识,听得所有人都懵了。
“所以说,生男生女跟我们女人没关系,是男人决定?”
“这话若不是袁姑娘说,我还真不信。”
“成天骂我们生不出儿子,实际上是他们的问题,这锅以后咱不背了。”
“没错,把这话告诉那些男人们,生不出儿子,不是我们女人的错。”
这堂课,让晨阳村的女人们,对自己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也让她们更加意识到,女人的不易。
但这还远远不够,女性的生产,护理,初夜,等等,这些知识,以前羞于启齿,但在晨阳村,袁书要让所有女性都了解。
越了解才越懂得保护自己。
课程结束后,女人们说说笑笑地回去,当天晚上,晨阳村传出了一条新的说法。
生不出男娃怪男人。
晨阳村在这样的逐步发展中,九月初六,迎来了新一批的难民。
这天,袁书刚从训练场下来,李想就急匆匆跑过来。
“袁姑娘,难民已经到了十里开外,这批难民人数不少,我打听到,至少也有一千人。”
一千人,少说也是一百多户人家,这么多人要吃住,不是一个小事情。
“知道了,让大家都做好迎接难民的准备,最重要的是不要生乱子,难民太多,一旦乱起来,场面就很难再控制。”
李想毕竟掌管过一个县,脑袋里有一条清晰的思路,立马就去安排各方人员。
袁书则趁着这个时间,开始腾地。
晨阳村目前占地一万平,住户六十家,按照这个排布来看,她至少要把晨阳村扩大三倍。
袁书买了三万平的石地板,顺着私塾村委会继续往后铺,依旧保持三条主路的规格,每条路两侧都有树,不过为了区分,她用了另一种树。
等这边腾出一大片空地后,李想安排的粥和馒头也已经准备好。
李高带队将二十桶粥和二十框馒头摆在空地上,每隔十米安排一个护卫兵,带领五个村民,等待难民的到来。
这期间,袁书又买了五十个太阳能灯,保证入夜了大家也能看清。
而随着天色渐渐暗下来,官道的尽头,终于出现了大批的难民。
他们身形消瘦,皮肤黝黑,步履蹒跚,眼神空洞又麻木,如同行尸走肉一般,只知道往前走。
袁书站在官道中央,声音通过喇叭传出去。
“晨阳村欢迎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