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都市娱乐 皇长孙的团宠日常

第 162 章 “没错,”隆庆笑...

皇长孙的团宠日常 天予昭晖 37380 2024-09-01 06:24

   “没错,♀()?♀%?%?♀()?()”

   隆庆笑道,“你代父皇去好不好?()?()”

   “好!()?()”

   朱翊钧朱翊钧答应得很爽快,“为什么父皇让我去呢?()?()”

   隆庆摸摸他的脑袋,恍然发现,不知不觉儿子已经长到了他鼻子那么高。

   “你长大了,也该替父皇分忧了。”

   就算没有朱翊钧替他分忧,从隆庆二年开始,他就很少亲自祭祀,都是让皇室宗亲,也就是他的两个妹夫代替。

   祭祀并不是一项轻松的活儿,繁琐的礼仪就能让人精疲力竭,好在朱翊钧精力旺盛,祭祀结束之后,随行的大臣们累得直喘气,他还有精神去途经的寺庙里闲逛一圈。

   这一逛还遇见了熟人,称不上熟人,只能说有过一面之缘——是陆绎的妻子。她身着锦缎,头戴珠翠,在丫鬟的簇拥下,跪在佛前虔诚祈祷。

   朱翊钧听到了陆绎和陆遇的名字,想来是在为父子俩祈福。

   朱翊钧把寺庙当个景点参观,不跪不拜,看完转身就走了。

   不久之后,朝廷与土默特部的谈判结束,双方休战,并在边境建立马市,通贡互市。

   俺答向大明皇帝称臣,隆庆封他为顺义王。朱翊钧也在雍肃殿的御案上看到了敕书:“朕惟天地以好生为德,自古圣帝明王代天理物,莫不上体天心,下从民欲,包含遍复,视华夷为一家,恒欲其并生并存于宇内也……迨朕缵承丕绪,于兹五年,钦天宪祖,爱养生灵,胡越一体,并包兼育……朕代天覆帱万国,无分彼此,照临所及,悉我黎元,仁恩惟均,无或尔遗。”

   朱翊钧的目光落在那句“视华夷为一家,恒欲其并生并存于宇内也”上,反复读了几遍。

   第二日,张居正来清宁宫给他上课,朱翊钧向他问起了这件事:“封俺答为顺义王的那封敕书,是内阁替我父皇拟的,还是他自己写的?”

   张居正笑道:“这有什么区别吗?”

   “没有,”朱翊钧想了想,又说道,“但我想知道。”

   “是内阁所拟,也是陛下的意思。”

   朱翊钧又道:“这个‘华夷一家’的说法,也只有我朝有吧。”

   “此思想古来有之,王者无外,天下为家,日月所照,雨露所及,皆其境也。”

   朱翊钧懂了:“《诗经-北山》说:‘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也是这个意思吧。”

   张居正点点头:“我朝属国众多,皆向我大明称臣,我大明的天子也是他们的共主,对待外夷应像对待华夏一样。”

   “太祖高皇帝提出:‘华夷无间,虽姓氏异,抚如一字’。成祖进一步强调:‘人性本善,蛮夷中国无异’。夫天下一统,华夷一家,何有彼此之间尔。”

   “哈哈!”朱翊钧忽然又笑了起服外夷归顺咱们,自然不能把他们当外人。”

   “不过,咱们也不可轻信他们。毕竟《左转》也说过:‘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大家通贡互市,和平相处,共同发展自然好,但也不能对边防松懈。”

   “除了土默特部,蒙古还有许多其他部落,他们始终觊觎中原的富饶,不曾放弃过南犯的心思。”

   “《司马法·仁本》说:‘故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一旦我们懈怠,而他们从互市中积累了足够的财富,他们还是会侵犯我们。”

   “所以,和平是在双方实力对等的前提下……不,我们要比他们更加强大。”

   “我们要趁着没有战事的时候,加强练兵,研制更能威慑敌人的武器。”

   “张先生,你说我说的对不对?”他抬起头来看向张居正,脸上就差写着“快夸我”三个大字。

   张居正看着他,眼里又是无奈又是宠溺,更多的是骄傲:“殿下说得极是,咱们与俺答议和,目的就是要富国强兵。”

   “这些都是戚将军教我的!”

   “……”

   兵部尚书郭乾,在把汉那吉一事上并没有发表过多看法,只说兹事体大,他不敢拿主意,交给内阁定夺。

   可在与俺答汗通贡互市这件事上,他的反应却异常激烈。

   王崇古上疏《确议封贡事宜疏》,力言互市之利,条陈八议,共有:赐封号官爵、定贡额、议贡期贡道、议立互市、议抚赏之费、议归降、审经权、戒矫饰,称为“封贡八议”。

   而郭乾却说先帝明令禁止马市,王崇古积极推动此事,是另有所图。

   二人在朝堂上进行了一场激烈的廷辩,郭乾请求隆庆敕令王崇古不要贪图眼前的功利,和家族利益,忽略长远的考虑。

   但王崇古背后有高拱支持,郭乾自然辩不过他,一怒之下,竟然忧郁成疾,连上三封奏疏,向隆庆称病请辞,隆庆准其致仕还乡。

   郭乾是真的病了,还是和赵贞吉一样,被高拱及其朋党排挤走了,朱翊钧不得而知。

   他现在最好奇的是,郭乾说王崇古有私心是怎么回事。

   他问张居正,张居正却不正面回答,只对他神秘一笑:“殿下可还记得,那日在文渊阁看的热闹。”

   “先生是说殷阁老把高阁老打了的事情,不对……”朱翊钧想了想,“是打倒了张四维。”

   张居正又问:“那殿下可知道,殷阁老为什么动手,张大人又为什么站出来挡那一下。”

   朱翊钧摇头:“不知道,这二者有关系吗?啊……”他忽然就明白了什么,“张四维是高阁老的人……不,应该说高阁老想让张四维取代殷阁老,进入内阁。”

   张居正没说话,默认了他的猜想。

   其实这件事情,张居正也是很久之后,久到张四维取代他当上首辅,非但废黜新政,更是攻击他的改革是“务为促急烦碎,不合祖宗之法,使士绅地主丧其乐生之心”,才知道,此人一直以来,与高拱都有着隐蔽且紧密的联系。

   而后,他再向朱翊钧透露了几个至关重要的人物关系:第一,王崇古曾经是俞大猷的副将,连俞大猷都只是个广西总兵的时候,王崇古已经被提拔为宣大总督,提拔他的人,正是高拱。

   第二,王崇古是张思维的舅舅。

   第三,王崇古和杨博是儿女亲家。

   第四,他们四个都是山西人。虽然高拱籍贯是河南新郑,也总被人称高新郑,但他祖籍在山西。

   第五,张四维的父亲是当地有名的商人。

   疑惑朱翊钧许多年的问题终于有了答案——当年,严世蕃说天下奇才有三个人,他自己、陆炳还有杨博。他拉拢了陆炳,却没能拉拢杨博。

   杨博是个手握兵权的文官,既能动口也能动手,严嵩父子都不敢惹他。

   而另一边,徐阶也在极力拉拢他,他却不为所动。

   后他偏袒陕西籍官员,高拱却站出来,替他拉了所有仇恨,最后被徐阶逼得致仕。

   郭乾说王崇古有私心,指的应该也是张四维家里经商,而进行贸易的马市就设在宣府、大同两大重镇的边境,谁能从中获利不言而喻。

   朱翊钧看过王崇古以往的政绩,他一个进士,能在东南地区跟随俞大猷在海上大败倭寇,战功卓著。这些年来总督陕西、延绥、宁夏、甘肃、宣府、大同等地军务,多次率兵击退来犯的蒙古部落。

   即便王崇古积极推动这次封贡互市,多少带了那么点私心,但朱翊钧相信,他的初衷一定是出于有利于国家和百姓考虑。

   从嘉靖到隆庆,朱翊钧跟着皇爷爷和父皇见过太多朝堂上的争斗与倾轧。对于党争,他已经有了全面且深刻的认识。

   有人的地方就有立场,立场会天然的将人分成不同派系,有派系就有党争。

   一边提倡遵循旧制,另一边提倡改革新政,两边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据理力争,这就是党争。

   这样的分歧和竞争时时刻刻存在,并且不可消弭,对于帝王而言,党争也是制衡权力的一种手段。

   朱翊钧觉得,像他皇爷爷那样,独断专治,把大臣当做提线木偶,看他们争来斗去,以巩固自己的权力,显然是不行的,整个国家被他们搞得一团糟。

   像他父皇这样,认准了一个人,放权并给予充分信任,似乎也不太行,国家从泥潭中渐渐走出来,可权力的膨胀让大臣变成了独断专横的那个,把朝堂搞得乌烟瘴气。

   现在,内阁只剩下三个人,李春芳本来就是个泥菩萨,认人揉捏。陈以勤走了、殷士儋走了、赵贞吉也走了,得嘞,他也别留在内阁碍别人的眼,还是赶紧把首辅的位置腾出来,回家著书去吧。

   高拱顺利坐上了首辅的位置,手底下却只剩一个人,张居正与他政见相和,他暂时还没打算让人滚蛋。

   就是皇太子现在还没有出阁讲学,仍然由张居正一个人进讲,这一点始终让他有点介意。

   毕竟皇太子年底就要十三岁了,十三岁,那可不是小孩子,再过一年,就能加冠、大婚了。

   孩子越大,越不好培养。虽说当年他到裕王府充任讲官的时候,当今圣上也只有十四岁,可是在那之前,圣上只是由太监开蒙,识了些字,读了读《三字经》而已。

   如今这位皇太子,《四书》《五经》都已经读完了,批阅奏章比皇上和司礼监都要仔细,条分缕析逻辑严谨。比其他的父皇,更能胜任皇帝这份工作。

   是否出阁读书对皇太子而言已经不那么重要,但对高拱很重要。

   作者有话要说

   感谢在2024-03-1123:59:25~2024-03-1223:56:13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投出地雷的小天使:kazyua1个;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北纬30°20瓶;越、张侃之、派拉蒙10瓶;唐舞、言桑5瓶;别挂我球球了、卿卿2瓶;密码总是丢、舒卷与云齐1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天予昭晖向你推荐他的其他小说:

   :,

   :,

   :,

   希望你也喜欢

   “没错,”隆庆笑道?()?[(.)]???╬?╬?()?(),

   “你代父皇去好不好?”

   “好!”朱翊钧朱翊钧答应得很爽快()?(),

   “为什么父皇让我去呢?”

   隆庆摸摸他的脑袋,恍然发现,不知不觉儿子已经长到了他鼻子那么高。

   “你长大了()?(),

   也该替父皇分忧了。”

   就算没有朱翊钧替他分忧()?(),

   从隆庆二年开始,他就很少亲自祭祀,都是让皇室宗亲,也就是他的两个妹夫代替。

   祭祀并不是一项轻松的活儿,繁琐的礼仪就能让人精疲力竭,好在朱翊钧精力旺盛,祭祀结束之后,随行的大臣们累得直喘气,他还有精神去途经的寺庙里闲逛一圈。

   这一逛还遇见了熟人,称不上熟人,只能说有过一面之缘——是陆绎的妻子。她身着锦缎,头戴珠翠,在丫鬟的簇拥下,跪在佛前虔诚祈祷。

   朱翊钧听到了陆绎和陆遇的名字,想来是在为父子俩祈福。

   朱翊钧把寺庙当个景点参观,不跪不拜,看完转身就走了。

   不久之后,朝廷与土默特部的谈判结束,双方休战,并在边境建立马市,通贡互市。

   俺答向大明皇帝称臣,隆庆封他为顺义王。朱翊钧也在雍肃殿的御案上看到了敕书:“朕惟天地以好生为德,自古圣帝明王代天理物,莫不上体天心,下从民欲,包含遍复,视华夷为一家,恒欲其并生并存于宇内也……迨朕缵承丕绪,于兹五年,钦天宪祖,爱养生灵,胡越一体,并包兼育……朕代天覆帱万国,无分彼此,照临所及,悉我黎元,仁恩惟均,无或尔遗。”

   朱翊钧的目光落在那句“视华夷为一家,恒欲其并生并存于宇内也”上,反复读了几遍。

   第二日,张居正来清宁宫给他上课,朱翊钧向他问起了这件事:“封俺答为顺义王的那封敕书,是内阁替我父皇拟的,还是他自己写的?”

   张居正笑道:“这有什么区别吗?”

   “没有,”朱翊钧想了想,又说道,“但我想知道。”

   “是内阁所拟,也是陛下的意思。”

   朱翊钧又道:“这个‘华夷一家’的说法,也只有我朝有吧。”

   “此思想古来有之,王者无外,天下为家,日月所照,雨露所及,皆其境也。”

   朱翊钧懂了:“《诗经-北山》说:‘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也是这个意思吧。”

   张居正点点头:“我朝属国众多,皆向我大明称臣,我大明的天子也是他们的共主,对待外夷应像对待华夏一样。”

   “太祖高皇帝提出:‘华夷无间,虽姓氏异,抚如一字’。成祖进一步强调:‘人性本善,蛮夷中国无异’。夫天下一统,华夷一家,何有彼此之间尔。”

   “哈哈!”朱翊钧忽然又笑了起服外夷归顺咱们,自然不能把他们当外人。”

   “不过,咱们也不可轻信他们。毕竟《左转》也说过:‘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大家通贡互市,和平相处,共同发展自然好,但也不能对边防松懈。”

   “除了土默特部,蒙古还有许多其他部落,他们始终觊觎中原的富饶,不曾放弃过南犯的心思。”

   “《司马法·仁本》说:‘故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一旦我们懈怠,而他们从互市中积累了足够的财富,他们还是会侵犯我们。”

   “所以,和平是在双方实力对等的前提下……不,我们要比他们更加强大。”

   “我们要趁着没有战事的时候,加强练兵,研制更能威慑敌人的武器。”

   “张先生,你说我说的对不对?”他抬起头来看向张居正,脸上就差写着“快夸我”三个大字。

   张居正看着他,眼里又是无奈又是宠溺,更多的是骄傲:“殿下说得极是,咱们与俺答议和,目的就是要富国强兵。”

   “这些都是戚将军教我的!”

   “……”

   兵部尚书郭乾,在把汉那吉一事上并没有发表过多看法,只说兹事体大,他不敢拿主意,交给内阁定夺。

   可在与俺答汗通贡互市这件事上,他的反应却异常激烈。

   王崇古上疏《确议封贡事宜疏》,力言互市之利,条陈八议,共有:赐封号官爵、定贡额、议贡期贡道、议立互市、议抚赏之费、议归降、审经权、戒矫饰,称为“封贡八议”。

   而郭乾却说先帝明令禁止马市,王崇古积极推动此事,是另有所图。

   二人在朝堂上进行了一场激烈的廷辩,郭乾请求隆庆敕令王崇古不要贪图眼前的功利,和家族利益,忽略长远的考虑。

   但王崇古背后有高拱支持,郭乾自然辩不过他,一怒之下,竟然忧郁成疾,连上三封奏疏,向隆庆称病请辞,隆庆准其致仕还乡。

   郭乾是真的病了,还是和赵贞吉一样,被高拱及其朋党排挤走了,朱翊钧不得而知。

   他现在最好奇的是,郭乾说王崇古有私心是怎么回事。

   他问张居正,张居正却不正面回答,只对他神秘一笑:“殿下可还记得,那日在文渊阁看的热闹。”

   “先生是说殷阁老把高阁老打了的事情,不对……”朱翊钧想了想,“是打倒了张四维。”

   张居正又问:“那殿下可知道,殷阁老为什么动手,张大人又为什么站出来挡那一下。”

   朱翊钧摇头:“不知道,这二者有关系吗?啊……”他忽然就明白了什么,“张四维是高阁老的人……不,应该说高阁老想让张四维取代殷阁老,进入内阁。”

   张居正没说话,默认了他的猜想。

   其实这件事情,张居正也是很久之后,久到张四维取代他当上首辅,非但废黜新政,更是攻击他的改革是“务为促急烦碎,不合祖宗之法,使士绅地主丧其乐生之心”,才知道,此人一直以来,与高拱都有着隐蔽且紧密的联系。

   而后,他再向朱翊钧透露了几个至关重要的人物关系:第一,王崇古曾经是俞大猷的副将,连俞大猷都只是个广西总兵的时候,王崇古已经被提拔为宣大总督,提拔他的人,正是高拱。

   第二,王崇古是张思维的舅舅。

   第三,王崇古和杨博是儿女亲家。

   第四,他们四个都是山西人。虽然高拱籍贯是河南新郑,也总被人称高新郑,但他祖籍在山西。

   第五,张四维的父亲是当地有名的商人。

   疑惑朱翊钧许多年的问题终于有了答案——当年,严世蕃说天下奇才有三个人,他自己、陆炳还有杨博。他拉拢了陆炳,却没能拉拢杨博。

   杨博是个手握兵权的文官,既能动口也能动手,严嵩父子都不敢惹他。

   而另一边,徐阶也在极力拉拢他,他却不为所动。

   后他偏袒陕西籍官员,高拱却站出来,替他拉了所有仇恨,最后被徐阶逼得致仕。

   郭乾说王崇古有私心,指的应该也是张四维家里经商,而进行贸易的马市就设在宣府、大同两大重镇的边境,谁能从中获利不言而喻。

   朱翊钧看过王崇古以往的政绩,他一个进士,能在东南地区跟随俞大猷在海上大败倭寇,战功卓著。这些年来总督陕西、延绥、宁夏、甘肃、宣府、大同等地军务,多次率兵击退来犯的蒙古部落。

   即便王崇古积极推动这次封贡互市,多少带了那么点私心,但朱翊钧相信,他的初衷一定是出于有利于国家和百姓考虑。

   从嘉靖到隆庆,朱翊钧跟着皇爷爷和父皇见过太多朝堂上的争斗与倾轧。对于党争,他已经有了全面且深刻的认识。

   有人的地方就有立场,立场会天然的将人分成不同派系,有派系就有党争。

   一边提倡遵循旧制,另一边提倡改革新政,两边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据理力争,这就是党争。

   这样的分歧和竞争时时刻刻存在,并且不可消弭,对于帝王而言,党争也是制衡权力的一种手段。

   朱翊钧觉得,像他皇爷爷那样,独断专治,把大臣当做提线木偶,看他们争来斗去,以巩固自己的权力,显然是不行的,整个国家被他们搞得一团糟。

   像他父皇这样,认准了一个人,放权并给予充分信任,似乎也不太行,国家从泥潭中渐渐走出来,可权力的膨胀让大臣变成了独断专横的那个,把朝堂搞得乌烟瘴气。

   现在,内阁只剩下三个人,李春芳本来就是个泥菩萨,认人揉捏。陈以勤走了、殷士儋走了、赵贞吉也走了,得嘞,他也别留在内阁碍别人的眼,还是赶紧把首辅的位置腾出来,回家著书去吧。

   高拱顺利坐上了首辅的位置,手底下却只剩一个人,张居正与他政见相和,他暂时还没打算让人滚蛋。

   就是皇太子现在还没有出阁讲学,仍然由张居正一个人进讲,这一点始终让他有点介意。

   毕竟皇太子年底就要十三岁了,十三岁,那可不是小孩子,再过一年,就能加冠、大婚了。

   孩子越大,越不好培养。虽说当年他到裕王府充任讲官的时候,当今圣上也只有十四岁,可是在那之前,圣上只是由太监开蒙,识了些字,读了读《三字经》而已。

   如今这位皇太子,《四书》《五经》都已经读完了,批阅奏章比皇上和司礼监都要仔细,条分缕析逻辑严谨。比其他的父皇,更能胜任皇帝这份工作。

   是否出阁读书对皇太子而言已经不那么重要,但对高拱很重要。

   作者有话要说

   感谢在2024-03-1123:59:25~2024-03-1223:56:13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投出地雷的小天使:kazyua1个;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北纬30°20瓶;越、张侃之、派拉蒙10瓶;唐舞、言桑5瓶;别挂我球球了、卿卿2瓶;密码总是丢、舒卷与云齐1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天予昭晖向你推荐他的其他小说:

   :,

   :,

   :,

   希望你也喜欢

   “没错,”

   隆庆笑道,“你代父皇去好不好?”

   “好!”

   朱翊钧朱翊钧答应得很爽快,“为什么父皇让我去呢?”

   隆庆摸摸他的脑袋,恍然发现,不知不觉儿子已经长到了他鼻子那么高。

   “你长大了,也该替父皇分忧了。”

   就算没有朱翊钧替他分忧,从隆庆二年开始,他就很少亲自祭祀,都是让皇室宗亲,也就是他的两个妹夫代替。

   祭祀并不是一项轻松的活儿,繁琐的礼仪就能让人精疲力竭,好在朱翊钧精力旺盛,祭祀结束之后,随行的大臣们累得直喘气,他还有精神去途经的寺庙里闲逛一圈。

   这一逛还遇见了熟人,称不上熟人,只能说有过一面之缘——是陆绎的妻子。她身着锦缎,头戴珠翠,在丫鬟的簇拥下,跪在佛前虔诚祈祷。

   朱翊钧听到了陆绎和陆遇的名字,想来是在为父子俩祈福。

   朱翊钧把寺庙当个景点参观,不跪不拜,看完转身就走了。

   不久之后,朝廷与土默特部的谈判结束,双方休战,并在边境建立马市,通贡互市。

   俺答向大明皇帝称臣,隆庆封他为顺义王。朱翊钧也在雍肃殿的御案上看到了敕书:“朕惟天地以好生为德,自古圣帝明王代天理物,莫不上体天心,下从民欲,包含遍复,视华夷为一家,恒欲其并生并存于宇内也……迨朕缵承丕绪,于兹五年,钦天宪祖,爱养生灵,胡越一体,并包兼育……朕代天覆帱万国,无分彼此,照临所及,悉我黎元,仁恩惟均,无或尔遗。”

   朱翊钧的目光落在那句“视华夷为一家,恒欲其并生并存于宇内也”上,反复读了几遍。

   第二日,张居正来清宁宫给他上课,朱翊钧向他问起了这件事:“封俺答为顺义王的那封敕书,是内阁替我父皇拟的,还是他自己写的?”

   张居正笑道:“这有什么区别吗?”

   “没有,”朱翊钧想了想,又说道,“但我想知道。”

   “是内阁所拟,也是陛下的意思。”

   朱翊钧又道:“这个‘华夷一家’的说法,也只有我朝有吧。”

   “此思想古来有之,王者无外,天下为家,日月所照,雨露所及,皆其境也。”

   朱翊钧懂了:“《诗经-北山》说:‘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也是这个意思吧。”

   张居正点点头:“我朝属国众多,皆向我大明称臣,我大明的天子也是他们的共主,对待外夷应像对待华夏一样。”

   “太祖高皇帝提出:‘华夷无间,虽姓氏异,抚如一字’。成祖进一步强调:‘人性本善,蛮夷中国无异’。夫天下一统,华夷一家,何有彼此之间尔。”

   “哈哈!”朱翊钧忽然又笑了起服外夷归顺咱们,自然不能把他们当外人。”

   “不过,咱们也不可轻信他们。毕竟《左转》也说过:‘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大家通贡互市,和平相处,共同发展自然好,但也不能对边防松懈。”

   “除了土默特部,蒙古还有许多其他部落,他们始终觊觎中原的富饶,不曾放弃过南犯的心思。”

   “《司马法·仁本》说:‘故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一旦我们懈怠,而他们从互市中积累了足够的财富,他们还是会侵犯我们。”

   “所以,和平是在双方实力对等的前提下……不,我们要比他们更加强大。”

   “我们要趁着没有战事的时候,加强练兵,研制更能威慑敌人的武器。”

   “张先生,你说我说的对不对?”他抬起头来看向张居正,脸上就差写着“快夸我”三个大字。

   张居正看着他,眼里又是无奈又是宠溺,更多的是骄傲:“殿下说得极是,咱们与俺答议和,目的就是要富国强兵。”

   “这些都是戚将军教我的!”

   “……”

   兵部尚书郭乾,在把汉那吉一事上并没有发表过多看法,只说兹事体大,他不敢拿主意,交给内阁定夺。

   可在与俺答汗通贡互市这件事上,他的反应却异常激烈。

   王崇古上疏《确议封贡事宜疏》,力言互市之利,条陈八议,共有:赐封号官爵、定贡额、议贡期贡道、议立互市、议抚赏之费、议归降、审经权、戒矫饰,称为“封贡八议”。

   而郭乾却说先帝明令禁止马市,王崇古积极推动此事,是另有所图。

   二人在朝堂上进行了一场激烈的廷辩,郭乾请求隆庆敕令王崇古不要贪图眼前的功利,和家族利益,忽略长远的考虑。

   但王崇古背后有高拱支持,郭乾自然辩不过他,一怒之下,竟然忧郁成疾,连上三封奏疏,向隆庆称病请辞,隆庆准其致仕还乡。

   郭乾是真的病了,还是和赵贞吉一样,被高拱及其朋党排挤走了,朱翊钧不得而知。

   他现在最好奇的是,郭乾说王崇古有私心是怎么回事。

   他问张居正,张居正却不正面回答,只对他神秘一笑:“殿下可还记得,那日在文渊阁看的热闹。”

   “先生是说殷阁老把高阁老打了的事情,不对……”朱翊钧想了想,“是打倒了张四维。”

   张居正又问:“那殿下可知道,殷阁老为什么动手,张大人又为什么站出来挡那一下。”

   朱翊钧摇头:“不知道,这二者有关系吗?啊……”他忽然就明白了什么,“张四维是高阁老的人……不,应该说高阁老想让张四维取代殷阁老,进入内阁。”

   张居正没说话,默认了他的猜想。

   其实这件事情,张居正也是很久之后,久到张四维取代他当上首辅,非但废黜新政,更是攻击他的改革是“务为促急烦碎,不合祖宗之法,使士绅地主丧其乐生之心”,才知道,此人一直以来,与高拱都有着隐蔽且紧密的联系。

   而后,他再向朱翊钧透露了几个至关重要的人物关系:第一,王崇古曾经是俞大猷的副将,连俞大猷都只是个广西总兵的时候,王崇古已经被提拔为宣大总督,提拔他的人,正是高拱。

   第二,王崇古是张思维的舅舅。

   第三,王崇古和杨博是儿女亲家。

   第四,他们四个都是山西人。虽然高拱籍贯是河南新郑,也总被人称高新郑,但他祖籍在山西。

   第五,张四维的父亲是当地有名的商人。

   疑惑朱翊钧许多年的问题终于有了答案——当年,严世蕃说天下奇才有三个人,他自己、陆炳还有杨博。他拉拢了陆炳,却没能拉拢杨博。

   杨博是个手握兵权的文官,既能动口也能动手,严嵩父子都不敢惹他。

   而另一边,徐阶也在极力拉拢他,他却不为所动。

   后他偏袒陕西籍官员,高拱却站出来,替他拉了所有仇恨,最后被徐阶逼得致仕。

   郭乾说王崇古有私心,指的应该也是张四维家里经商,而进行贸易的马市就设在宣府、大同两大重镇的边境,谁能从中获利不言而喻。

   朱翊钧看过王崇古以往的政绩,他一个进士,能在东南地区跟随俞大猷在海上大败倭寇,战功卓著。这些年来总督陕西、延绥、宁夏、甘肃、宣府、大同等地军务,多次率兵击退来犯的蒙古部落。

   即便王崇古积极推动这次封贡互市,多少带了那么点私心,但朱翊钧相信,他的初衷一定是出于有利于国家和百姓考虑。

   从嘉靖到隆庆,朱翊钧跟着皇爷爷和父皇见过太多朝堂上的争斗与倾轧。对于党争,他已经有了全面且深刻的认识。

   有人的地方就有立场,立场会天然的将人分成不同派系,有派系就有党争。

   一边提倡遵循旧制,另一边提倡改革新政,两边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据理力争,这就是党争。

   这样的分歧和竞争时时刻刻存在,并且不可消弭,对于帝王而言,党争也是制衡权力的一种手段。

   朱翊钧觉得,像他皇爷爷那样,独断专治,把大臣当做提线木偶,看他们争来斗去,以巩固自己的权力,显然是不行的,整个国家被他们搞得一团糟。

   像他父皇这样,认准了一个人,放权并给予充分信任,似乎也不太行,国家从泥潭中渐渐走出来,可权力的膨胀让大臣变成了独断专横的那个,把朝堂搞得乌烟瘴气。

   现在,内阁只剩下三个人,李春芳本来就是个泥菩萨,认人揉捏。陈以勤走了、殷士儋走了、赵贞吉也走了,得嘞,他也别留在内阁碍别人的眼,还是赶紧把首辅的位置腾出来,回家著书去吧。

   高拱顺利坐上了首辅的位置,手底下却只剩一个人,张居正与他政见相和,他暂时还没打算让人滚蛋。

   就是皇太子现在还没有出阁讲学,仍然由张居正一个人进讲,这一点始终让他有点介意。

   毕竟皇太子年底就要十三岁了,十三岁,那可不是小孩子,再过一年,就能加冠、大婚了。

   孩子越大,越不好培养。虽说当年他到裕王府充任讲官的时候,当今圣上也只有十四岁,可是在那之前,圣上只是由太监开蒙,识了些字,读了读《三字经》而已。

   如今这位皇太子,《四书》《五经》都已经读完了,批阅奏章比皇上和司礼监都要仔细,条分缕析逻辑严谨。比其他的父皇,更能胜任皇帝这份工作。

   是否出阁读书对皇太子而言已经不那么重要,但对高拱很重要。

   作者有话要说

   感谢在2024-03-1123:59:25~2024-03-1223:56:13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投出地雷的小天使:kazyua1个;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北纬30°20瓶;越、张侃之、派拉蒙10瓶;唐舞、言桑5瓶;别挂我球球了、卿卿2瓶;密码总是丢、舒卷与云齐1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天予昭晖向你推荐他的其他小说:

   :,

   :,

   :,

   希望你也喜欢

   “没错,()?()”

   隆庆笑道,“你代父皇去好不好?()?()”

   “好!2()?2+?+?2()?()”

   朱翊钧朱翊钧答应得很爽快,“为什么父皇让我去呢?()?()”

   隆庆摸摸他的脑袋,恍然发现,不知不觉儿子已经长到了他鼻子那么高。

   “你长大了,也该替父皇分忧了。”

   就算没有朱翊钧替他分忧,从隆庆二年开始,他就很少亲自祭祀,都是让皇室宗亲,也就是他的两个妹夫代替。

   祭祀并不是一项轻松的活儿,繁琐的礼仪就能让人精疲力竭,好在朱翊钧精力旺盛,祭祀结束之后,随行的大臣们累得直喘气,他还有精神去途经的寺庙里闲逛一圈。

   这一逛还遇见了熟人,称不上熟人,只能说有过一面之缘——是陆绎的妻子。她身着锦缎,头戴珠翠,在丫鬟的簇拥下,跪在佛前虔诚祈祷。

   朱翊钧听到了陆绎和陆遇的名字,想来是在为父子俩祈福。

   朱翊钧把寺庙当个景点参观,不跪不拜,看完转身就走了。

   不久之后,朝廷与土默特部的谈判结束,双方休战,并在边境建立马市,通贡互市。

   俺答向大明皇帝称臣,隆庆封他为顺义王。朱翊钧也在雍肃殿的御案上看到了敕书:“朕惟天地以好生为德,自古圣帝明王代天理物,莫不上体天心,下从民欲,包含遍复,视华夷为一家,恒欲其并生并存于宇内也……迨朕缵承丕绪,于兹五年,钦天宪祖,爱养生灵,胡越一体,并包兼育……朕代天覆帱万国,无分彼此,照临所及,悉我黎元,仁恩惟均,无或尔遗。”

   朱翊钧的目光落在那句“视华夷为一家,恒欲其并生并存于宇内也”上,反复读了几遍。

   第二日,张居正来清宁宫给他上课,朱翊钧向他问起了这件事:“封俺答为顺义王的那封敕书,是内阁替我父皇拟的,还是他自己写的?”

   张居正笑道:“这有什么区别吗?”

   “没有,”朱翊钧想了想,又说道,“但我想知道。”

   “是内阁所拟,也是陛下的意思。”

   朱翊钧又道:“这个‘华夷一家’的说法,也只有我朝有吧。”

   “此思想古来有之,王者无外,天下为家,日月所照,雨露所及,皆其境也。”

   朱翊钧懂了:“《诗经-北山》说:‘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也是这个意思吧。”

   张居正点点头:“我朝属国众多,皆向我大明称臣,我大明的天子也是他们的共主,对待外夷应像对待华夏一样。”

   “太祖高皇帝提出:‘华夷无间,虽姓氏异,抚如一字’。成祖进一步强调:‘人性本善,蛮夷中国无异’。夫天下一统,华夷一家,何有彼此之间尔。”

   “哈哈!”朱翊钧忽然又笑了起服外夷归顺咱们,自然不能把他们当外人。”

   “不过,咱们也不可轻信他们。毕竟《左转》也说过:‘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大家通贡互市,和平相处,共同发展自然好,但也不能对边防松懈。”

   “除了土默特部,蒙古还有许多其他部落,他们始终觊觎中原的富饶,不曾放弃过南犯的心思。”

   “《司马法·仁本》说:‘故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一旦我们懈怠,而他们从互市中积累了足够的财富,他们还是会侵犯我们。”

   “所以,和平是在双方实力对等的前提下……不,我们要比他们更加强大。”

   “我们要趁着没有战事的时候,加强练兵,研制更能威慑敌人的武器。”

   “张先生,你说我说的对不对?”他抬起头来看向张居正,脸上就差写着“快夸我”三个大字。

   张居正看着他,眼里又是无奈又是宠溺,更多的是骄傲:“殿下说得极是,咱们与俺答议和,目的就是要富国强兵。”

   “这些都是戚将军教我的!”

   “……”

   兵部尚书郭乾,在把汉那吉一事上并没有发表过多看法,只说兹事体大,他不敢拿主意,交给内阁定夺。

   可在与俺答汗通贡互市这件事上,他的反应却异常激烈。

   王崇古上疏《确议封贡事宜疏》,力言互市之利,条陈八议,共有:赐封号官爵、定贡额、议贡期贡道、议立互市、议抚赏之费、议归降、审经权、戒矫饰,称为“封贡八议”。

   而郭乾却说先帝明令禁止马市,王崇古积极推动此事,是另有所图。

   二人在朝堂上进行了一场激烈的廷辩,郭乾请求隆庆敕令王崇古不要贪图眼前的功利,和家族利益,忽略长远的考虑。

   但王崇古背后有高拱支持,郭乾自然辩不过他,一怒之下,竟然忧郁成疾,连上三封奏疏,向隆庆称病请辞,隆庆准其致仕还乡。

   郭乾是真的病了,还是和赵贞吉一样,被高拱及其朋党排挤走了,朱翊钧不得而知。

   他现在最好奇的是,郭乾说王崇古有私心是怎么回事。

   他问张居正,张居正却不正面回答,只对他神秘一笑:“殿下可还记得,那日在文渊阁看的热闹。”

   “先生是说殷阁老把高阁老打了的事情,不对……”朱翊钧想了想,“是打倒了张四维。”

   张居正又问:“那殿下可知道,殷阁老为什么动手,张大人又为什么站出来挡那一下。”

   朱翊钧摇头:“不知道,这二者有关系吗?啊……”他忽然就明白了什么,“张四维是高阁老的人……不,应该说高阁老想让张四维取代殷阁老,进入内阁。”

   张居正没说话,默认了他的猜想。

   其实这件事情,张居正也是很久之后,久到张四维取代他当上首辅,非但废黜新政,更是攻击他的改革是“务为促急烦碎,不合祖宗之法,使士绅地主丧其乐生之心”,才知道,此人一直以来,与高拱都有着隐蔽且紧密的联系。

   而后,他再向朱翊钧透露了几个至关重要的人物关系:第一,王崇古曾经是俞大猷的副将,连俞大猷都只是个广西总兵的时候,王崇古已经被提拔为宣大总督,提拔他的人,正是高拱。

   第二,王崇古是张思维的舅舅。

   第三,王崇古和杨博是儿女亲家。

   第四,他们四个都是山西人。虽然高拱籍贯是河南新郑,也总被人称高新郑,但他祖籍在山西。

   第五,张四维的父亲是当地有名的商人。

   疑惑朱翊钧许多年的问题终于有了答案——当年,严世蕃说天下奇才有三个人,他自己、陆炳还有杨博。他拉拢了陆炳,却没能拉拢杨博。

   杨博是个手握兵权的文官,既能动口也能动手,严嵩父子都不敢惹他。

   而另一边,徐阶也在极力拉拢他,他却不为所动。

   后他偏袒陕西籍官员,高拱却站出来,替他拉了所有仇恨,最后被徐阶逼得致仕。

   郭乾说王崇古有私心,指的应该也是张四维家里经商,而进行贸易的马市就设在宣府、大同两大重镇的边境,谁能从中获利不言而喻。

   朱翊钧看过王崇古以往的政绩,他一个进士,能在东南地区跟随俞大猷在海上大败倭寇,战功卓著。这些年来总督陕西、延绥、宁夏、甘肃、宣府、大同等地军务,多次率兵击退来犯的蒙古部落。

   即便王崇古积极推动这次封贡互市,多少带了那么点私心,但朱翊钧相信,他的初衷一定是出于有利于国家和百姓考虑。

   从嘉靖到隆庆,朱翊钧跟着皇爷爷和父皇见过太多朝堂上的争斗与倾轧。对于党争,他已经有了全面且深刻的认识。

   有人的地方就有立场,立场会天然的将人分成不同派系,有派系就有党争。

   一边提倡遵循旧制,另一边提倡改革新政,两边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据理力争,这就是党争。

   这样的分歧和竞争时时刻刻存在,并且不可消弭,对于帝王而言,党争也是制衡权力的一种手段。

   朱翊钧觉得,像他皇爷爷那样,独断专治,把大臣当做提线木偶,看他们争来斗去,以巩固自己的权力,显然是不行的,整个国家被他们搞得一团糟。

   像他父皇这样,认准了一个人,放权并给予充分信任,似乎也不太行,国家从泥潭中渐渐走出来,可权力的膨胀让大臣变成了独断专横的那个,把朝堂搞得乌烟瘴气。

   现在,内阁只剩下三个人,李春芳本来就是个泥菩萨,认人揉捏。陈以勤走了、殷士儋走了、赵贞吉也走了,得嘞,他也别留在内阁碍别人的眼,还是赶紧把首辅的位置腾出来,回家著书去吧。

   高拱顺利坐上了首辅的位置,手底下却只剩一个人,张居正与他政见相和,他暂时还没打算让人滚蛋。

   就是皇太子现在还没有出阁讲学,仍然由张居正一个人进讲,这一点始终让他有点介意。

   毕竟皇太子年底就要十三岁了,十三岁,那可不是小孩子,再过一年,就能加冠、大婚了。

   孩子越大,越不好培养。虽说当年他到裕王府充任讲官的时候,当今圣上也只有十四岁,可是在那之前,圣上只是由太监开蒙,识了些字,读了读《三字经》而已。

   如今这位皇太子,《四书》《五经》都已经读完了,批阅奏章比皇上和司礼监都要仔细,条分缕析逻辑严谨。比其他的父皇,更能胜任皇帝这份工作。

   是否出阁读书对皇太子而言已经不那么重要,但对高拱很重要。

   作者有话要说

   感谢在2024-03-1123:59:25~2024-03-1223:56:13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投出地雷的小天使:kazyua1个;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北纬30°20瓶;越、张侃之、派拉蒙10瓶;唐舞、言桑5瓶;别挂我球球了、卿卿2瓶;密码总是丢、舒卷与云齐1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天予昭晖向你推荐他的其他小说:

   :,

   :,

   :,

   希望你也喜欢

   “没错,”隆庆笑道,“你代父皇去好不好?”

   ?本作者天予昭晖提醒您《皇长孙的团宠日常》第一时间在.?更新最新章节,记住[(.)]?4?$?$??

   ()?()

   “好!”朱翊钧朱翊钧答应得很爽快,“为什么父皇让我去呢?”()?()

   隆庆摸摸他的脑袋,恍然发现,不知不觉儿子已经长到了他鼻子那么高。()?()

   “你长大了,也该替父皇分忧了。”()?()

   就算没有朱翊钧替他分忧,从隆庆二年开始,他就很少亲自祭祀,都是让皇室宗亲,也就是他的两个妹夫代替。

   祭祀并不是一项轻松的活儿,繁琐的礼仪就能让人精疲力竭,好在朱翊钧精力旺盛,祭祀结束之后,随行的大臣们累得直喘气,他还有精神去途经的寺庙里闲逛一圈。

   这一逛还遇见了熟人,称不上熟人,只能说有过一面之缘——是陆绎的妻子。她身着锦缎,头戴珠翠,在丫鬟的簇拥下,跪在佛前虔诚祈祷。

   朱翊钧听到了陆绎和陆遇的名字,想来是在为父子俩祈福。

   朱翊钧把寺庙当个景点参观,不跪不拜,看完转身就走了。

   不久之后,朝廷与土默特部的谈判结束,双方休战,并在边境建立马市,通贡互市。

   俺答向大明皇帝称臣,隆庆封他为顺义王。朱翊钧也在雍肃殿的御案上看到了敕书:“朕惟天地以好生为德,自古圣帝明王代天理物,莫不上体天心,下从民欲,包含遍复,视华夷为一家,恒欲其并生并存于宇内也……迨朕缵承丕绪,于兹五年,钦天宪祖,爱养生灵,胡越一体,并包兼育……朕代天覆帱万国,无分彼此,照临所及,悉我黎元,仁恩惟均,无或尔遗。”

   朱翊钧的目光落在那句“视华夷为一家,恒欲其并生并存于宇内也”上,反复读了几遍。

   第二日,张居正来清宁宫给他上课,朱翊钧向他问起了这件事:“封俺答为顺义王的那封敕书,是内阁替我父皇拟的,还是他自己写的?”

   张居正笑道:“这有什么区别吗?”

   “没有,”朱翊钧想了想,又说道,“但我想知道。”

   “是内阁所拟,也是陛下的意思。”

   朱翊钧又道:“这个‘华夷一家’的说法,也只有我朝有吧。”

   “此思想古来有之,王者无外,天下为家,日月所照,雨露所及,皆其境也。”

   朱翊钧懂了:“《诗经-北山》说:‘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也是这个意思吧。”

   张居正点点头:“我朝属国众多,皆向我大明称臣,我大明的天子也是他们的共主,对待外夷应像对待华夏一样。”

   “太祖高皇帝提出:‘华夷无间,虽姓氏异,抚如一字’。成祖进一步强调:‘人性本善,蛮夷中国无异’。夫天下一统,华夷一家,何有彼此之间尔。”

   “哈哈!”朱翊钧忽然又笑了起服外夷归顺咱们,自然不能把他们当外人。”

   “不过,咱们也不可轻信他们。毕竟《左转》也说过:‘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大家通贡互市,和平相处,共同发展自然好,但也不能对边防松懈。”

   “除了土默特部,蒙古还有许多其他部落,他们始终觊觎中原的富饶,不曾放弃过南犯的心思。”

   “《司马法·仁本》说:‘故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一旦我们懈怠,而他们从互市中积累了足够的财富,他们还是会侵犯我们。”

   “所以,和平是在双方实力对等的前提下……不,我们要比他们更加强大。”

   “我们要趁着没有战事的时候,加强练兵,研制更能威慑敌人的武器。”

   “张先生,你说我说的对不对?”他抬起头来看向张居正,脸上就差写着“快夸我”三个大字。

   张居正看着他,眼里又是无奈又是宠溺,更多的是骄傲:“殿下说得极是,咱们与俺答议和,目的就是要富国强兵。”

   “这些都是戚将军教我的!”

   “……”

   兵部尚书郭乾,在把汉那吉一事上并没有发表过多看法,只说兹事体大,他不敢拿主意,交给内阁定夺。

   可在与俺答汗通贡互市这件事上,他的反应却异常激烈。

   王崇古上疏《确议封贡事宜疏》,力言互市之利,条陈八议,共有:赐封号官爵、定贡额、议贡期贡道、议立互市、议抚赏之费、议归降、审经权、戒矫饰,称为“封贡八议”。

   而郭乾却说先帝明令禁止马市,王崇古积极推动此事,是另有所图。

   二人在朝堂上进行了一场激烈的廷辩,郭乾请求隆庆敕令王崇古不要贪图眼前的功利,和家族利益,忽略长远的考虑。

   但王崇古背后有高拱支持,郭乾自然辩不过他,一怒之下,竟然忧郁成疾,连上三封奏疏,向隆庆称病请辞,隆庆准其致仕还乡。

   郭乾是真的病了,还是和赵贞吉一样,被高拱及其朋党排挤走了,朱翊钧不得而知。

   他现在最好奇的是,郭乾说王崇古有私心是怎么回事。

   他问张居正,张居正却不正面回答,只对他神秘一笑:“殿下可还记得,那日在文渊阁看的热闹。”

   “先生是说殷阁老把高阁老打了的事情,不对……”朱翊钧想了想,“是打倒了张四维。”

   张居正又问:“那殿下可知道,殷阁老为什么动手,张大人又为什么站出来挡那一下。”

   朱翊钧摇头:“不知道,这二者有关系吗?啊……”他忽然就明白了什么,“张四维是高阁老的人……不,应该说高阁老想让张四维取代殷阁老,进入内阁。”

   张居正没说话,默认了他的猜想。

   其实这件事情,张居正也是很久之后,久到张四维取代他当上首辅,非但废黜新政,更是攻击他的改革是“务为促急烦碎,不合祖宗之法,使士绅地主丧其乐生之心”,才知道,此人一直以来,与高拱都有着隐蔽且紧密的联系。

   而后,他再向朱翊钧透露了几个至关重要的人物关系:第一,王崇古曾经是俞大猷的副将,连俞大猷都只是个广西总兵的时候,王崇古已经被提拔为宣大总督,提拔他的人,正是高拱。

   第二,王崇古是张思维的舅舅。

   第三,王崇古和杨博是儿女亲家。

   第四,他们四个都是山西人。虽然高拱籍贯是河南新郑,也总被人称高新郑,但他祖籍在山西。

   第五,张四维的父亲是当地有名的商人。

   疑惑朱翊钧许多年的问题终于有了答案——当年,严世蕃说天下奇才有三个人,他自己、陆炳还有杨博。他拉拢了陆炳,却没能拉拢杨博。

   杨博是个手握兵权的文官,既能动口也能动手,严嵩父子都不敢惹他。

   而另一边,徐阶也在极力拉拢他,他却不为所动。

   后他偏袒陕西籍官员,高拱却站出来,替他拉了所有仇恨,最后被徐阶逼得致仕。

   郭乾说王崇古有私心,指的应该也是张四维家里经商,而进行贸易的马市就设在宣府、大同两大重镇的边境,谁能从中获利不言而喻。

   朱翊钧看过王崇古以往的政绩,他一个进士,能在东南地区跟随俞大猷在海上大败倭寇,战功卓著。这些年来总督陕西、延绥、宁夏、甘肃、宣府、大同等地军务,多次率兵击退来犯的蒙古部落。

   即便王崇古积极推动这次封贡互市,多少带了那么点私心,但朱翊钧相信,他的初衷一定是出于有利于国家和百姓考虑。

   从嘉靖到隆庆,朱翊钧跟着皇爷爷和父皇见过太多朝堂上的争斗与倾轧。对于党争,他已经有了全面且深刻的认识。

   有人的地方就有立场,立场会天然的将人分成不同派系,有派系就有党争。

   一边提倡遵循旧制,另一边提倡改革新政,两边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据理力争,这就是党争。

   这样的分歧和竞争时时刻刻存在,并且不可消弭,对于帝王而言,党争也是制衡权力的一种手段。

   朱翊钧觉得,像他皇爷爷那样,独断专治,把大臣当做提线木偶,看他们争来斗去,以巩固自己的权力,显然是不行的,整个国家被他们搞得一团糟。

   像他父皇这样,认准了一个人,放权并给予充分信任,似乎也不太行,国家从泥潭中渐渐走出来,可权力的膨胀让大臣变成了独断专横的那个,把朝堂搞得乌烟瘴气。

   现在,内阁只剩下三个人,李春芳本来就是个泥菩萨,认人揉捏。陈以勤走了、殷士儋走了、赵贞吉也走了,得嘞,他也别留在内阁碍别人的眼,还是赶紧把首辅的位置腾出来,回家著书去吧。

   高拱顺利坐上了首辅的位置,手底下却只剩一个人,张居正与他政见相和,他暂时还没打算让人滚蛋。

   就是皇太子现在还没有出阁讲学,仍然由张居正一个人进讲,这一点始终让他有点介意。

   毕竟皇太子年底就要十三岁了,十三岁,那可不是小孩子,再过一年,就能加冠、大婚了。

   孩子越大,越不好培养。虽说当年他到裕王府充任讲官的时候,当今圣上也只有十四岁,可是在那之前,圣上只是由太监开蒙,识了些字,读了读《三字经》而已。

   如今这位皇太子,《四书》《五经》都已经读完了,批阅奏章比皇上和司礼监都要仔细,条分缕析逻辑严谨。比其他的父皇,更能胜任皇帝这份工作。

   是否出阁读书对皇太子而言已经不那么重要,但对高拱很重要。

   作者有话要说

   感谢在2024-03-1123:59:25~2024-03-1223:56:13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投出地雷的小天使:kazyua1个;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北纬30°20瓶;越、张侃之、派拉蒙10瓶;唐舞、言桑5瓶;别挂我球球了、卿卿2瓶;密码总是丢、舒卷与云齐1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天予昭晖向你推荐他的其他小说:

   :,

   :,

   :,

   希望你也喜欢

   “没错,?()_[(.)]?12?♂?♂??()?()”

   隆庆笑道,“你代父皇去好不好?()?()”

   “好!()?()”

   朱翊钧朱翊钧答应得很爽快,“为什么父皇让我去呢?()?()”

   隆庆摸摸他的脑袋,恍然发现,不知不觉儿子已经长到了他鼻子那么高。

   “你长大了,也该替父皇分忧了。”

   就算没有朱翊钧替他分忧,从隆庆二年开始,他就很少亲自祭祀,都是让皇室宗亲,也就是他的两个妹夫代替。

   祭祀并不是一项轻松的活儿,繁琐的礼仪就能让人精疲力竭,好在朱翊钧精力旺盛,祭祀结束之后,随行的大臣们累得直喘气,他还有精神去途经的寺庙里闲逛一圈。

   这一逛还遇见了熟人,称不上熟人,只能说有过一面之缘——是陆绎的妻子。她身着锦缎,头戴珠翠,在丫鬟的簇拥下,跪在佛前虔诚祈祷。

   朱翊钧听到了陆绎和陆遇的名字,想来是在为父子俩祈福。

   朱翊钧把寺庙当个景点参观,不跪不拜,看完转身就走了。

   不久之后,朝廷与土默特部的谈判结束,双方休战,并在边境建立马市,通贡互市。

   俺答向大明皇帝称臣,隆庆封他为顺义王。朱翊钧也在雍肃殿的御案上看到了敕书:“朕惟天地以好生为德,自古圣帝明王代天理物,莫不上体天心,下从民欲,包含遍复,视华夷为一家,恒欲其并生并存于宇内也……迨朕缵承丕绪,于兹五年,钦天宪祖,爱养生灵,胡越一体,并包兼育……朕代天覆帱万国,无分彼此,照临所及,悉我黎元,仁恩惟均,无或尔遗。”

   朱翊钧的目光落在那句“视华夷为一家,恒欲其并生并存于宇内也”上,反复读了几遍。

   第二日,张居正来清宁宫给他上课,朱翊钧向他问起了这件事:“封俺答为顺义王的那封敕书,是内阁替我父皇拟的,还是他自己写的?”

   张居正笑道:“这有什么区别吗?”

   “没有,”朱翊钧想了想,又说道,“但我想知道。”

   “是内阁所拟,也是陛下的意思。”

   朱翊钧又道:“这个‘华夷一家’的说法,也只有我朝有吧。”

   “此思想古来有之,王者无外,天下为家,日月所照,雨露所及,皆其境也。”

   朱翊钧懂了:“《诗经-北山》说:‘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也是这个意思吧。”

   张居正点点头:“我朝属国众多,皆向我大明称臣,我大明的天子也是他们的共主,对待外夷应像对待华夏一样。”

   “太祖高皇帝提出:‘华夷无间,虽姓氏异,抚如一字’。成祖进一步强调:‘人性本善,蛮夷中国无异’。夫天下一统,华夷一家,何有彼此之间尔。”

   “哈哈!”朱翊钧忽然又笑了起服外夷归顺咱们,自然不能把他们当外人。”

   “不过,咱们也不可轻信他们。毕竟《左转》也说过:‘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大家通贡互市,和平相处,共同发展自然好,但也不能对边防松懈。”

   “除了土默特部,蒙古还有许多其他部落,他们始终觊觎中原的富饶,不曾放弃过南犯的心思。”

   “《司马法·仁本》说:‘故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一旦我们懈怠,而他们从互市中积累了足够的财富,他们还是会侵犯我们。”

   “所以,和平是在双方实力对等的前提下……不,我们要比他们更加强大。”

   “我们要趁着没有战事的时候,加强练兵,研制更能威慑敌人的武器。”

   “张先生,你说我说的对不对?”他抬起头来看向张居正,脸上就差写着“快夸我”三个大字。

   张居正看着他,眼里又是无奈又是宠溺,更多的是骄傲:“殿下说得极是,咱们与俺答议和,目的就是要富国强兵。”

   “这些都是戚将军教我的!”

   “……”

   兵部尚书郭乾,在把汉那吉一事上并没有发表过多看法,只说兹事体大,他不敢拿主意,交给内阁定夺。

   可在与俺答汗通贡互市这件事上,他的反应却异常激烈。

   王崇古上疏《确议封贡事宜疏》,力言互市之利,条陈八议,共有:赐封号官爵、定贡额、议贡期贡道、议立互市、议抚赏之费、议归降、审经权、戒矫饰,称为“封贡八议”。

   而郭乾却说先帝明令禁止马市,王崇古积极推动此事,是另有所图。

   二人在朝堂上进行了一场激烈的廷辩,郭乾请求隆庆敕令王崇古不要贪图眼前的功利,和家族利益,忽略长远的考虑。

   但王崇古背后有高拱支持,郭乾自然辩不过他,一怒之下,竟然忧郁成疾,连上三封奏疏,向隆庆称病请辞,隆庆准其致仕还乡。

   郭乾是真的病了,还是和赵贞吉一样,被高拱及其朋党排挤走了,朱翊钧不得而知。

   他现在最好奇的是,郭乾说王崇古有私心是怎么回事。

   他问张居正,张居正却不正面回答,只对他神秘一笑:“殿下可还记得,那日在文渊阁看的热闹。”

   “先生是说殷阁老把高阁老打了的事情,不对……”朱翊钧想了想,“是打倒了张四维。”

   张居正又问:“那殿下可知道,殷阁老为什么动手,张大人又为什么站出来挡那一下。”

   朱翊钧摇头:“不知道,这二者有关系吗?啊……”他忽然就明白了什么,“张四维是高阁老的人……不,应该说高阁老想让张四维取代殷阁老,进入内阁。”

   张居正没说话,默认了他的猜想。

   其实这件事情,张居正也是很久之后,久到张四维取代他当上首辅,非但废黜新政,更是攻击他的改革是“务为促急烦碎,不合祖宗之法,使士绅地主丧其乐生之心”,才知道,此人一直以来,与高拱都有着隐蔽且紧密的联系。

   而后,他再向朱翊钧透露了几个至关重要的人物关系:第一,王崇古曾经是俞大猷的副将,连俞大猷都只是个广西总兵的时候,王崇古已经被提拔为宣大总督,提拔他的人,正是高拱。

   第二,王崇古是张思维的舅舅。

   第三,王崇古和杨博是儿女亲家。

   第四,他们四个都是山西人。虽然高拱籍贯是河南新郑,也总被人称高新郑,但他祖籍在山西。

   第五,张四维的父亲是当地有名的商人。

   疑惑朱翊钧许多年的问题终于有了答案——当年,严世蕃说天下奇才有三个人,他自己、陆炳还有杨博。他拉拢了陆炳,却没能拉拢杨博。

   杨博是个手握兵权的文官,既能动口也能动手,严嵩父子都不敢惹他。

   而另一边,徐阶也在极力拉拢他,他却不为所动。

   后他偏袒陕西籍官员,高拱却站出来,替他拉了所有仇恨,最后被徐阶逼得致仕。

   郭乾说王崇古有私心,指的应该也是张四维家里经商,而进行贸易的马市就设在宣府、大同两大重镇的边境,谁能从中获利不言而喻。

   朱翊钧看过王崇古以往的政绩,他一个进士,能在东南地区跟随俞大猷在海上大败倭寇,战功卓著。这些年来总督陕西、延绥、宁夏、甘肃、宣府、大同等地军务,多次率兵击退来犯的蒙古部落。

   即便王崇古积极推动这次封贡互市,多少带了那么点私心,但朱翊钧相信,他的初衷一定是出于有利于国家和百姓考虑。

   从嘉靖到隆庆,朱翊钧跟着皇爷爷和父皇见过太多朝堂上的争斗与倾轧。对于党争,他已经有了全面且深刻的认识。

   有人的地方就有立场,立场会天然的将人分成不同派系,有派系就有党争。

   一边提倡遵循旧制,另一边提倡改革新政,两边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据理力争,这就是党争。

   这样的分歧和竞争时时刻刻存在,并且不可消弭,对于帝王而言,党争也是制衡权力的一种手段。

   朱翊钧觉得,像他皇爷爷那样,独断专治,把大臣当做提线木偶,看他们争来斗去,以巩固自己的权力,显然是不行的,整个国家被他们搞得一团糟。

   像他父皇这样,认准了一个人,放权并给予充分信任,似乎也不太行,国家从泥潭中渐渐走出来,可权力的膨胀让大臣变成了独断专横的那个,把朝堂搞得乌烟瘴气。

   现在,内阁只剩下三个人,李春芳本来就是个泥菩萨,认人揉捏。陈以勤走了、殷士儋走了、赵贞吉也走了,得嘞,他也别留在内阁碍别人的眼,还是赶紧把首辅的位置腾出来,回家著书去吧。

   高拱顺利坐上了首辅的位置,手底下却只剩一个人,张居正与他政见相和,他暂时还没打算让人滚蛋。

   就是皇太子现在还没有出阁讲学,仍然由张居正一个人进讲,这一点始终让他有点介意。

   毕竟皇太子年底就要十三岁了,十三岁,那可不是小孩子,再过一年,就能加冠、大婚了。

   孩子越大,越不好培养。虽说当年他到裕王府充任讲官的时候,当今圣上也只有十四岁,可是在那之前,圣上只是由太监开蒙,识了些字,读了读《三字经》而已。

   如今这位皇太子,《四书》《五经》都已经读完了,批阅奏章比皇上和司礼监都要仔细,条分缕析逻辑严谨。比其他的父皇,更能胜任皇帝这份工作。

   是否出阁读书对皇太子而言已经不那么重要,但对高拱很重要。

   作者有话要说

   感谢在2024-03-1123:59:25~2024-03-1223:56:13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投出地雷的小天使:kazyua1个;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北纬30°20瓶;越、张侃之、派拉蒙10瓶;唐舞、言桑5瓶;别挂我球球了、卿卿2瓶;密码总是丢、舒卷与云齐1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天予昭晖向你推荐他的其他小说:

   :,

   :,

   :,

   希望你也喜欢

   “没错,”隆庆笑道()?(),

   “你代父皇去好不好?”

   “好!”朱翊钧朱翊钧答应得很爽快()?(),

   “为什么父皇让我去呢?”

   隆庆摸摸他的脑袋,恍然发现,不知不觉儿子已经长到了他鼻子那么高。

   “你长大了()?(),

   也该替父皇分忧了。”

   就算没有朱翊钧替他分忧?()??@?@??()?(),

   从隆庆二年开始,他就很少亲自祭祀,都是让皇室宗亲,也就是他的两个妹夫代替。

   祭祀并不是一项轻松的活儿,繁琐的礼仪就能让人精疲力竭,好在朱翊钧精力旺盛,祭祀结束之后,随行的大臣们累得直喘气,他还有精神去途经的寺庙里闲逛一圈。

   这一逛还遇见了熟人,称不上熟人,只能说有过一面之缘——是陆绎的妻子。她身着锦缎,头戴珠翠,在丫鬟的簇拥下,跪在佛前虔诚祈祷。

   朱翊钧听到了陆绎和陆遇的名字,想来是在为父子俩祈福。

   朱翊钧把寺庙当个景点参观,不跪不拜,看完转身就走了。

   不久之后,朝廷与土默特部的谈判结束,双方休战,并在边境建立马市,通贡互市。

   俺答向大明皇帝称臣,隆庆封他为顺义王。朱翊钧也在雍肃殿的御案上看到了敕书:“朕惟天地以好生为德,自古圣帝明王代天理物,莫不上体天心,下从民欲,包含遍复,视华夷为一家,恒欲其并生并存于宇内也……迨朕缵承丕绪,于兹五年,钦天宪祖,爱养生灵,胡越一体,并包兼育……朕代天覆帱万国,无分彼此,照临所及,悉我黎元,仁恩惟均,无或尔遗。”

   朱翊钧的目光落在那句“视华夷为一家,恒欲其并生并存于宇内也”上,反复读了几遍。

   第二日,张居正来清宁宫给他上课,朱翊钧向他问起了这件事:“封俺答为顺义王的那封敕书,是内阁替我父皇拟的,还是他自己写的?”

   张居正笑道:“这有什么区别吗?”

   “没有,”朱翊钧想了想,又说道,“但我想知道。”

   “是内阁所拟,也是陛下的意思。”

   朱翊钧又道:“这个‘华夷一家’的说法,也只有我朝有吧。”

   “此思想古来有之,王者无外,天下为家,日月所照,雨露所及,皆其境也。”

   朱翊钧懂了:“《诗经-北山》说:‘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也是这个意思吧。”

   张居正点点头:“我朝属国众多,皆向我大明称臣,我大明的天子也是他们的共主,对待外夷应像对待华夏一样。”

   “太祖高皇帝提出:‘华夷无间,虽姓氏异,抚如一字’。成祖进一步强调:‘人性本善,蛮夷中国无异’。夫天下一统,华夷一家,何有彼此之间尔。”

   “哈哈!”朱翊钧忽然又笑了起服外夷归顺咱们,自然不能把他们当外人。”

   “不过,咱们也不可轻信他们。毕竟《左转》也说过:‘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大家通贡互市,和平相处,共同发展自然好,但也不能对边防松懈。”

   “除了土默特部,蒙古还有许多其他部落,他们始终觊觎中原的富饶,不曾放弃过南犯的心思。”

   “《司马法·仁本》说:‘故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一旦我们懈怠,而他们从互市中积累了足够的财富,他们还是会侵犯我们。”

   “所以,和平是在双方实力对等的前提下……不,我们要比他们更加强大。”

   “我们要趁着没有战事的时候,加强练兵,研制更能威慑敌人的武器。”

   “张先生,你说我说的对不对?”他抬起头来看向张居正,脸上就差写着“快夸我”三个大字。

   张居正看着他,眼里又是无奈又是宠溺,更多的是骄傲:“殿下说得极是,咱们与俺答议和,目的就是要富国强兵。”

   “这些都是戚将军教我的!”

   “……”

   兵部尚书郭乾,在把汉那吉一事上并没有发表过多看法,只说兹事体大,他不敢拿主意,交给内阁定夺。

   可在与俺答汗通贡互市这件事上,他的反应却异常激烈。

   王崇古上疏《确议封贡事宜疏》,力言互市之利,条陈八议,共有:赐封号官爵、定贡额、议贡期贡道、议立互市、议抚赏之费、议归降、审经权、戒矫饰,称为“封贡八议”。

   而郭乾却说先帝明令禁止马市,王崇古积极推动此事,是另有所图。

   二人在朝堂上进行了一场激烈的廷辩,郭乾请求隆庆敕令王崇古不要贪图眼前的功利,和家族利益,忽略长远的考虑。

   但王崇古背后有高拱支持,郭乾自然辩不过他,一怒之下,竟然忧郁成疾,连上三封奏疏,向隆庆称病请辞,隆庆准其致仕还乡。

   郭乾是真的病了,还是和赵贞吉一样,被高拱及其朋党排挤走了,朱翊钧不得而知。

   他现在最好奇的是,郭乾说王崇古有私心是怎么回事。

   他问张居正,张居正却不正面回答,只对他神秘一笑:“殿下可还记得,那日在文渊阁看的热闹。”

   “先生是说殷阁老把高阁老打了的事情,不对……”朱翊钧想了想,“是打倒了张四维。”

   张居正又问:“那殿下可知道,殷阁老为什么动手,张大人又为什么站出来挡那一下。”

   朱翊钧摇头:“不知道,这二者有关系吗?啊……”他忽然就明白了什么,“张四维是高阁老的人……不,应该说高阁老想让张四维取代殷阁老,进入内阁。”

   张居正没说话,默认了他的猜想。

   其实这件事情,张居正也是很久之后,久到张四维取代他当上首辅,非但废黜新政,更是攻击他的改革是“务为促急烦碎,不合祖宗之法,使士绅地主丧其乐生之心”,才知道,此人一直以来,与高拱都有着隐蔽且紧密的联系。

   而后,他再向朱翊钧透露了几个至关重要的人物关系:第一,王崇古曾经是俞大猷的副将,连俞大猷都只是个广西总兵的时候,王崇古已经被提拔为宣大总督,提拔他的人,正是高拱。

   第二,王崇古是张思维的舅舅。

   第三,王崇古和杨博是儿女亲家。

   第四,他们四个都是山西人。虽然高拱籍贯是河南新郑,也总被人称高新郑,但他祖籍在山西。

   第五,张四维的父亲是当地有名的商人。

   疑惑朱翊钧许多年的问题终于有了答案——当年,严世蕃说天下奇才有三个人,他自己、陆炳还有杨博。他拉拢了陆炳,却没能拉拢杨博。

   杨博是个手握兵权的文官,既能动口也能动手,严嵩父子都不敢惹他。

   而另一边,徐阶也在极力拉拢他,他却不为所动。

   后他偏袒陕西籍官员,高拱却站出来,替他拉了所有仇恨,最后被徐阶逼得致仕。

   郭乾说王崇古有私心,指的应该也是张四维家里经商,而进行贸易的马市就设在宣府、大同两大重镇的边境,谁能从中获利不言而喻。

   朱翊钧看过王崇古以往的政绩,他一个进士,能在东南地区跟随俞大猷在海上大败倭寇,战功卓著。这些年来总督陕西、延绥、宁夏、甘肃、宣府、大同等地军务,多次率兵击退来犯的蒙古部落。

   即便王崇古积极推动这次封贡互市,多少带了那么点私心,但朱翊钧相信,他的初衷一定是出于有利于国家和百姓考虑。

   从嘉靖到隆庆,朱翊钧跟着皇爷爷和父皇见过太多朝堂上的争斗与倾轧。对于党争,他已经有了全面且深刻的认识。

   有人的地方就有立场,立场会天然的将人分成不同派系,有派系就有党争。

   一边提倡遵循旧制,另一边提倡改革新政,两边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据理力争,这就是党争。

   这样的分歧和竞争时时刻刻存在,并且不可消弭,对于帝王而言,党争也是制衡权力的一种手段。

   朱翊钧觉得,像他皇爷爷那样,独断专治,把大臣当做提线木偶,看他们争来斗去,以巩固自己的权力,显然是不行的,整个国家被他们搞得一团糟。

   像他父皇这样,认准了一个人,放权并给予充分信任,似乎也不太行,国家从泥潭中渐渐走出来,可权力的膨胀让大臣变成了独断专横的那个,把朝堂搞得乌烟瘴气。

   现在,内阁只剩下三个人,李春芳本来就是个泥菩萨,认人揉捏。陈以勤走了、殷士儋走了、赵贞吉也走了,得嘞,他也别留在内阁碍别人的眼,还是赶紧把首辅的位置腾出来,回家著书去吧。

   高拱顺利坐上了首辅的位置,手底下却只剩一个人,张居正与他政见相和,他暂时还没打算让人滚蛋。

   就是皇太子现在还没有出阁讲学,仍然由张居正一个人进讲,这一点始终让他有点介意。

   毕竟皇太子年底就要十三岁了,十三岁,那可不是小孩子,再过一年,就能加冠、大婚了。

   孩子越大,越不好培养。虽说当年他到裕王府充任讲官的时候,当今圣上也只有十四岁,可是在那之前,圣上只是由太监开蒙,识了些字,读了读《三字经》而已。

   如今这位皇太子,《四书》《五经》都已经读完了,批阅奏章比皇上和司礼监都要仔细,条分缕析逻辑严谨。比其他的父皇,更能胜任皇帝这份工作。

   是否出阁读书对皇太子而言已经不那么重要,但对高拱很重要。

   作者有话要说

   感谢在2024-03-1123:59:25~2024-03-1223:56:13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投出地雷的小天使:kazyua1个;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北纬30°20瓶;越、张侃之、派拉蒙10瓶;唐舞、言桑5瓶;别挂我球球了、卿卿2瓶;密码总是丢、舒卷与云齐1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天予昭晖向你推荐他的其他小说:

   :,

   :,

   :,

   希望你也喜欢

   “没错,”隆庆笑道()?(),

   “你代父皇去好不好?”

   “好!”朱翊钧朱翊钧答应得很爽快()?(),

   “为什么父皇让我去呢?”

   隆庆摸摸他的脑袋,恍然发现,不知不觉儿子已经长到了他鼻子那么高。

   “你长大了?()_[(.)]???♂?♂??()?(),

   也该替父皇分忧了。”

   就算没有朱翊钧替他分忧()?(),

   从隆庆二年开始,他就很少亲自祭祀,都是让皇室宗亲,也就是他的两个妹夫代替。

   祭祀并不是一项轻松的活儿,繁琐的礼仪就能让人精疲力竭,好在朱翊钧精力旺盛,祭祀结束之后,随行的大臣们累得直喘气,他还有精神去途经的寺庙里闲逛一圈。

   这一逛还遇见了熟人,称不上熟人,只能说有过一面之缘——是陆绎的妻子。她身着锦缎,头戴珠翠,在丫鬟的簇拥下,跪在佛前虔诚祈祷。

   朱翊钧听到了陆绎和陆遇的名字,想来是在为父子俩祈福。

   朱翊钧把寺庙当个景点参观,不跪不拜,看完转身就走了。

   不久之后,朝廷与土默特部的谈判结束,双方休战,并在边境建立马市,通贡互市。

   俺答向大明皇帝称臣,隆庆封他为顺义王。朱翊钧也在雍肃殿的御案上看到了敕书:“朕惟天地以好生为德,自古圣帝明王代天理物,莫不上体天心,下从民欲,包含遍复,视华夷为一家,恒欲其并生并存于宇内也……迨朕缵承丕绪,于兹五年,钦天宪祖,爱养生灵,胡越一体,并包兼育……朕代天覆帱万国,无分彼此,照临所及,悉我黎元,仁恩惟均,无或尔遗。”

   朱翊钧的目光落在那句“视华夷为一家,恒欲其并生并存于宇内也”上,反复读了几遍。

   第二日,张居正来清宁宫给他上课,朱翊钧向他问起了这件事:“封俺答为顺义王的那封敕书,是内阁替我父皇拟的,还是他自己写的?”

   张居正笑道:“这有什么区别吗?”

   “没有,”朱翊钧想了想,又说道,“但我想知道。”

   “是内阁所拟,也是陛下的意思。”

   朱翊钧又道:“这个‘华夷一家’的说法,也只有我朝有吧。”

   “此思想古来有之,王者无外,天下为家,日月所照,雨露所及,皆其境也。”

   朱翊钧懂了:“《诗经-北山》说:‘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也是这个意思吧。”

   张居正点点头:“我朝属国众多,皆向我大明称臣,我大明的天子也是他们的共主,对待外夷应像对待华夏一样。”

   “太祖高皇帝提出:‘华夷无间,虽姓氏异,抚如一字’。成祖进一步强调:‘人性本善,蛮夷中国无异’。夫天下一统,华夷一家,何有彼此之间尔。”

   “哈哈!”朱翊钧忽然又笑了起服外夷归顺咱们,自然不能把他们当外人。”

   “不过,咱们也不可轻信他们。毕竟《左转》也说过:‘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大家通贡互市,和平相处,共同发展自然好,但也不能对边防松懈。”

   “除了土默特部,蒙古还有许多其他部落,他们始终觊觎中原的富饶,不曾放弃过南犯的心思。”

   “《司马法·仁本》说:‘故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一旦我们懈怠,而他们从互市中积累了足够的财富,他们还是会侵犯我们。”

   “所以,和平是在双方实力对等的前提下……不,我们要比他们更加强大。”

   “我们要趁着没有战事的时候,加强练兵,研制更能威慑敌人的武器。”

   “张先生,你说我说的对不对?”他抬起头来看向张居正,脸上就差写着“快夸我”三个大字。

   张居正看着他,眼里又是无奈又是宠溺,更多的是骄傲:“殿下说得极是,咱们与俺答议和,目的就是要富国强兵。”

   “这些都是戚将军教我的!”

   “……”

   兵部尚书郭乾,在把汉那吉一事上并没有发表过多看法,只说兹事体大,他不敢拿主意,交给内阁定夺。

   可在与俺答汗通贡互市这件事上,他的反应却异常激烈。

   王崇古上疏《确议封贡事宜疏》,力言互市之利,条陈八议,共有:赐封号官爵、定贡额、议贡期贡道、议立互市、议抚赏之费、议归降、审经权、戒矫饰,称为“封贡八议”。

   而郭乾却说先帝明令禁止马市,王崇古积极推动此事,是另有所图。

   二人在朝堂上进行了一场激烈的廷辩,郭乾请求隆庆敕令王崇古不要贪图眼前的功利,和家族利益,忽略长远的考虑。

   但王崇古背后有高拱支持,郭乾自然辩不过他,一怒之下,竟然忧郁成疾,连上三封奏疏,向隆庆称病请辞,隆庆准其致仕还乡。

   郭乾是真的病了,还是和赵贞吉一样,被高拱及其朋党排挤走了,朱翊钧不得而知。

   他现在最好奇的是,郭乾说王崇古有私心是怎么回事。

   他问张居正,张居正却不正面回答,只对他神秘一笑:“殿下可还记得,那日在文渊阁看的热闹。”

   “先生是说殷阁老把高阁老打了的事情,不对……”朱翊钧想了想,“是打倒了张四维。”

   张居正又问:“那殿下可知道,殷阁老为什么动手,张大人又为什么站出来挡那一下。”

   朱翊钧摇头:“不知道,这二者有关系吗?啊……”他忽然就明白了什么,“张四维是高阁老的人……不,应该说高阁老想让张四维取代殷阁老,进入内阁。”

   张居正没说话,默认了他的猜想。

   其实这件事情,张居正也是很久之后,久到张四维取代他当上首辅,非但废黜新政,更是攻击他的改革是“务为促急烦碎,不合祖宗之法,使士绅地主丧其乐生之心”,才知道,此人一直以来,与高拱都有着隐蔽且紧密的联系。

   而后,他再向朱翊钧透露了几个至关重要的人物关系:第一,王崇古曾经是俞大猷的副将,连俞大猷都只是个广西总兵的时候,王崇古已经被提拔为宣大总督,提拔他的人,正是高拱。

   第二,王崇古是张思维的舅舅。

   第三,王崇古和杨博是儿女亲家。

   第四,他们四个都是山西人。虽然高拱籍贯是河南新郑,也总被人称高新郑,但他祖籍在山西。

   第五,张四维的父亲是当地有名的商人。

   疑惑朱翊钧许多年的问题终于有了答案——当年,严世蕃说天下奇才有三个人,他自己、陆炳还有杨博。他拉拢了陆炳,却没能拉拢杨博。

   杨博是个手握兵权的文官,既能动口也能动手,严嵩父子都不敢惹他。

   而另一边,徐阶也在极力拉拢他,他却不为所动。

   后他偏袒陕西籍官员,高拱却站出来,替他拉了所有仇恨,最后被徐阶逼得致仕。

   郭乾说王崇古有私心,指的应该也是张四维家里经商,而进行贸易的马市就设在宣府、大同两大重镇的边境,谁能从中获利不言而喻。

   朱翊钧看过王崇古以往的政绩,他一个进士,能在东南地区跟随俞大猷在海上大败倭寇,战功卓著。这些年来总督陕西、延绥、宁夏、甘肃、宣府、大同等地军务,多次率兵击退来犯的蒙古部落。

   即便王崇古积极推动这次封贡互市,多少带了那么点私心,但朱翊钧相信,他的初衷一定是出于有利于国家和百姓考虑。

   从嘉靖到隆庆,朱翊钧跟着皇爷爷和父皇见过太多朝堂上的争斗与倾轧。对于党争,他已经有了全面且深刻的认识。

   有人的地方就有立场,立场会天然的将人分成不同派系,有派系就有党争。

   一边提倡遵循旧制,另一边提倡改革新政,两边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据理力争,这就是党争。

   这样的分歧和竞争时时刻刻存在,并且不可消弭,对于帝王而言,党争也是制衡权力的一种手段。

   朱翊钧觉得,像他皇爷爷那样,独断专治,把大臣当做提线木偶,看他们争来斗去,以巩固自己的权力,显然是不行的,整个国家被他们搞得一团糟。

   像他父皇这样,认准了一个人,放权并给予充分信任,似乎也不太行,国家从泥潭中渐渐走出来,可权力的膨胀让大臣变成了独断专横的那个,把朝堂搞得乌烟瘴气。

   现在,内阁只剩下三个人,李春芳本来就是个泥菩萨,认人揉捏。陈以勤走了、殷士儋走了、赵贞吉也走了,得嘞,他也别留在内阁碍别人的眼,还是赶紧把首辅的位置腾出来,回家著书去吧。

   高拱顺利坐上了首辅的位置,手底下却只剩一个人,张居正与他政见相和,他暂时还没打算让人滚蛋。

   就是皇太子现在还没有出阁讲学,仍然由张居正一个人进讲,这一点始终让他有点介意。

   毕竟皇太子年底就要十三岁了,十三岁,那可不是小孩子,再过一年,就能加冠、大婚了。

   孩子越大,越不好培养。虽说当年他到裕王府充任讲官的时候,当今圣上也只有十四岁,可是在那之前,圣上只是由太监开蒙,识了些字,读了读《三字经》而已。

   如今这位皇太子,《四书》《五经》都已经读完了,批阅奏章比皇上和司礼监都要仔细,条分缕析逻辑严谨。比其他的父皇,更能胜任皇帝这份工作。

   是否出阁读书对皇太子而言已经不那么重要,但对高拱很重要。

   作者有话要说

   感谢在2024-03-1123:59:25~2024-03-1223:56:13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投出地雷的小天使:kazyua1个;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北纬30°20瓶;越、张侃之、派拉蒙10瓶;唐舞、言桑5瓶;别挂我球球了、卿卿2瓶;密码总是丢、舒卷与云齐1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天予昭晖向你推荐他的其他小说:

   :,

   :,

   :,

   希望你也喜欢

   “没错,?()4?♂?♂??()?()”

   隆庆笑道,“你代父皇去好不好?()?()”

   “好!()?()”

   朱翊钧朱翊钧答应得很爽快,“为什么父皇让我去呢?()?()”

   隆庆摸摸他的脑袋,恍然发现,不知不觉儿子已经长到了他鼻子那么高。

   “你长大了,也该替父皇分忧了。”

   就算没有朱翊钧替他分忧,从隆庆二年开始,他就很少亲自祭祀,都是让皇室宗亲,也就是他的两个妹夫代替。

   祭祀并不是一项轻松的活儿,繁琐的礼仪就能让人精疲力竭,好在朱翊钧精力旺盛,祭祀结束之后,随行的大臣们累得直喘气,他还有精神去途经的寺庙里闲逛一圈。

   这一逛还遇见了熟人,称不上熟人,只能说有过一面之缘——是陆绎的妻子。她身着锦缎,头戴珠翠,在丫鬟的簇拥下,跪在佛前虔诚祈祷。

   朱翊钧听到了陆绎和陆遇的名字,想来是在为父子俩祈福。

   朱翊钧把寺庙当个景点参观,不跪不拜,看完转身就走了。

   不久之后,朝廷与土默特部的谈判结束,双方休战,并在边境建立马市,通贡互市。

   俺答向大明皇帝称臣,隆庆封他为顺义王。朱翊钧也在雍肃殿的御案上看到了敕书:“朕惟天地以好生为德,自古圣帝明王代天理物,莫不上体天心,下从民欲,包含遍复,视华夷为一家,恒欲其并生并存于宇内也……迨朕缵承丕绪,于兹五年,钦天宪祖,爱养生灵,胡越一体,并包兼育……朕代天覆帱万国,无分彼此,照临所及,悉我黎元,仁恩惟均,无或尔遗。”

   朱翊钧的目光落在那句“视华夷为一家,恒欲其并生并存于宇内也”上,反复读了几遍。

   第二日,张居正来清宁宫给他上课,朱翊钧向他问起了这件事:“封俺答为顺义王的那封敕书,是内阁替我父皇拟的,还是他自己写的?”

   张居正笑道:“这有什么区别吗?”

   “没有,”朱翊钧想了想,又说道,“但我想知道。”

   “是内阁所拟,也是陛下的意思。”

   朱翊钧又道:“这个‘华夷一家’的说法,也只有我朝有吧。”

   “此思想古来有之,王者无外,天下为家,日月所照,雨露所及,皆其境也。”

   朱翊钧懂了:“《诗经-北山》说:‘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也是这个意思吧。”

   张居正点点头:“我朝属国众多,皆向我大明称臣,我大明的天子也是他们的共主,对待外夷应像对待华夏一样。”

   “太祖高皇帝提出:‘华夷无间,虽姓氏异,抚如一字’。成祖进一步强调:‘人性本善,蛮夷中国无异’。夫天下一统,华夷一家,何有彼此之间尔。”

   “哈哈!”朱翊钧忽然又笑了起服外夷归顺咱们,自然不能把他们当外人。”

   “不过,咱们也不可轻信他们。毕竟《左转》也说过:‘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大家通贡互市,和平相处,共同发展自然好,但也不能对边防松懈。”

   “除了土默特部,蒙古还有许多其他部落,他们始终觊觎中原的富饶,不曾放弃过南犯的心思。”

   “《司马法·仁本》说:‘故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一旦我们懈怠,而他们从互市中积累了足够的财富,他们还是会侵犯我们。”

   “所以,和平是在双方实力对等的前提下……不,我们要比他们更加强大。”

   “我们要趁着没有战事的时候,加强练兵,研制更能威慑敌人的武器。”

   “张先生,你说我说的对不对?”他抬起头来看向张居正,脸上就差写着“快夸我”三个大字。

   张居正看着他,眼里又是无奈又是宠溺,更多的是骄傲:“殿下说得极是,咱们与俺答议和,目的就是要富国强兵。”

   “这些都是戚将军教我的!”

   “……”

   兵部尚书郭乾,在把汉那吉一事上并没有发表过多看法,只说兹事体大,他不敢拿主意,交给内阁定夺。

   可在与俺答汗通贡互市这件事上,他的反应却异常激烈。

   王崇古上疏《确议封贡事宜疏》,力言互市之利,条陈八议,共有:赐封号官爵、定贡额、议贡期贡道、议立互市、议抚赏之费、议归降、审经权、戒矫饰,称为“封贡八议”。

   而郭乾却说先帝明令禁止马市,王崇古积极推动此事,是另有所图。

   二人在朝堂上进行了一场激烈的廷辩,郭乾请求隆庆敕令王崇古不要贪图眼前的功利,和家族利益,忽略长远的考虑。

   但王崇古背后有高拱支持,郭乾自然辩不过他,一怒之下,竟然忧郁成疾,连上三封奏疏,向隆庆称病请辞,隆庆准其致仕还乡。

   郭乾是真的病了,还是和赵贞吉一样,被高拱及其朋党排挤走了,朱翊钧不得而知。

   他现在最好奇的是,郭乾说王崇古有私心是怎么回事。

   他问张居正,张居正却不正面回答,只对他神秘一笑:“殿下可还记得,那日在文渊阁看的热闹。”

   “先生是说殷阁老把高阁老打了的事情,不对……”朱翊钧想了想,“是打倒了张四维。”

   张居正又问:“那殿下可知道,殷阁老为什么动手,张大人又为什么站出来挡那一下。”

   朱翊钧摇头:“不知道,这二者有关系吗?啊……”他忽然就明白了什么,“张四维是高阁老的人……不,应该说高阁老想让张四维取代殷阁老,进入内阁。”

   张居正没说话,默认了他的猜想。

   其实这件事情,张居正也是很久之后,久到张四维取代他当上首辅,非但废黜新政,更是攻击他的改革是“务为促急烦碎,不合祖宗之法,使士绅地主丧其乐生之心”,才知道,此人一直以来,与高拱都有着隐蔽且紧密的联系。

   而后,他再向朱翊钧透露了几个至关重要的人物关系:第一,王崇古曾经是俞大猷的副将,连俞大猷都只是个广西总兵的时候,王崇古已经被提拔为宣大总督,提拔他的人,正是高拱。

   第二,王崇古是张思维的舅舅。

   第三,王崇古和杨博是儿女亲家。

   第四,他们四个都是山西人。虽然高拱籍贯是河南新郑,也总被人称高新郑,但他祖籍在山西。

   第五,张四维的父亲是当地有名的商人。

   疑惑朱翊钧许多年的问题终于有了答案——当年,严世蕃说天下奇才有三个人,他自己、陆炳还有杨博。他拉拢了陆炳,却没能拉拢杨博。

   杨博是个手握兵权的文官,既能动口也能动手,严嵩父子都不敢惹他。

   而另一边,徐阶也在极力拉拢他,他却不为所动。

   后他偏袒陕西籍官员,高拱却站出来,替他拉了所有仇恨,最后被徐阶逼得致仕。

   郭乾说王崇古有私心,指的应该也是张四维家里经商,而进行贸易的马市就设在宣府、大同两大重镇的边境,谁能从中获利不言而喻。

   朱翊钧看过王崇古以往的政绩,他一个进士,能在东南地区跟随俞大猷在海上大败倭寇,战功卓著。这些年来总督陕西、延绥、宁夏、甘肃、宣府、大同等地军务,多次率兵击退来犯的蒙古部落。

   即便王崇古积极推动这次封贡互市,多少带了那么点私心,但朱翊钧相信,他的初衷一定是出于有利于国家和百姓考虑。

   从嘉靖到隆庆,朱翊钧跟着皇爷爷和父皇见过太多朝堂上的争斗与倾轧。对于党争,他已经有了全面且深刻的认识。

   有人的地方就有立场,立场会天然的将人分成不同派系,有派系就有党争。

   一边提倡遵循旧制,另一边提倡改革新政,两边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据理力争,这就是党争。

   这样的分歧和竞争时时刻刻存在,并且不可消弭,对于帝王而言,党争也是制衡权力的一种手段。

   朱翊钧觉得,像他皇爷爷那样,独断专治,把大臣当做提线木偶,看他们争来斗去,以巩固自己的权力,显然是不行的,整个国家被他们搞得一团糟。

   像他父皇这样,认准了一个人,放权并给予充分信任,似乎也不太行,国家从泥潭中渐渐走出来,可权力的膨胀让大臣变成了独断专横的那个,把朝堂搞得乌烟瘴气。

   现在,内阁只剩下三个人,李春芳本来就是个泥菩萨,认人揉捏。陈以勤走了、殷士儋走了、赵贞吉也走了,得嘞,他也别留在内阁碍别人的眼,还是赶紧把首辅的位置腾出来,回家著书去吧。

   高拱顺利坐上了首辅的位置,手底下却只剩一个人,张居正与他政见相和,他暂时还没打算让人滚蛋。

   就是皇太子现在还没有出阁讲学,仍然由张居正一个人进讲,这一点始终让他有点介意。

   毕竟皇太子年底就要十三岁了,十三岁,那可不是小孩子,再过一年,就能加冠、大婚了。

   孩子越大,越不好培养。虽说当年他到裕王府充任讲官的时候,当今圣上也只有十四岁,可是在那之前,圣上只是由太监开蒙,识了些字,读了读《三字经》而已。

   如今这位皇太子,《四书》《五经》都已经读完了,批阅奏章比皇上和司礼监都要仔细,条分缕析逻辑严谨。比其他的父皇,更能胜任皇帝这份工作。

   是否出阁读书对皇太子而言已经不那么重要,但对高拱很重要。

   作者有话要说

   感谢在2024-03-1123:59:25~2024-03-1223:56:13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投出地雷的小天使:kazyua1个;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北纬30°20瓶;越、张侃之、派拉蒙10瓶;唐舞、言桑5瓶;别挂我球球了、卿卿2瓶;密码总是丢、舒卷与云齐1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天予昭晖向你推荐他的其他小说:

   :,

   :,

   :,

   希望你也喜欢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