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88 章 现在时间已经晚了...
现在时间已经晚了,朱翊钧也不好把大臣召进宫来商议此事,明早他要临朝听政,到时候再庭议此事也不迟。
朱翊钧认为,沐朝弼如此目无法纪,并且在隆庆五年已经将他削去爵位,他仍是屡教不改,反而变本加厉。
不管他是谁的后人,都应该受到法律惩治,不会有什么争议了吧。
然而,到了朝会之上,众人仍是吵得不可开交。
有人说,黔宁王乃是开国功臣,又是太祖高皇帝和孝慈皇后的养子,二百余年,沐氏世代镇守云南,劳苦功高,若论沐朝弼死罪恐怕不妥。
也有人说,虽然沐朝弼肆意妄为,但他本人对朝廷有功。
嘉靖三十年,元江府土舍那鉴叛明。沐朝弼与都御史石简率兵讨伐。
嘉靖四十四年,沐朝弼讨擒叛蛮阿方李向阳。
隆庆元年,沐朝弼平武定州凤继祖。
及时说到这里,朱翊钧也没有心软,因为两年前,先帝已经饶了他一次,网开一面,让他回到云南。
两年来,他非但没有半分悔改之意,反而更是变本加厉。
更让朱翊钧愤怒的是,他为了承袭黔国公这个爵位,让他兄长的两个儿子沐融和沐巩,不满六岁,就莫名夭折了。
这种对年幼的孩子下手的人,实在残忍至极,叫人无法宽恕。
还有派遣兵士到京城刺探情报,他想干嘛,谋逆吗?
朱翊钧正要下旨,让锦衣卫去云南抓人,但接下来,杨博的话,却不得不让他有所顾忌。
云南远隔万里,两百年来,朝廷日渐失去对该地区的掌控,全靠沐家维持边陲稳定,镇压叛乱。他们在当地威望颇高。
沐朝弼手握兵权,领兵打仗乃是他的强项,野心勃勃,猖狂至极。激怒了他,后果不堪设想。
日讲结束,朱翊钧召集群臣文华殿议事。众人还未开口,他先说道:“今日召众卿讨论此事,是以将沐朝弼绳之以法为前提,那些什么念及祖上功劳,赦免他的话就不用说了。”
“……”
众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小皇帝这是铁了心要置沐朝弼于死地,他们一时间也想不出对策。
最后,还是张居正这个卓越的政治家给出了解决方案:“陛下可以先下旨,加封沐昌祚,赐予黔国公府重赏。”
朱翊钧不解:“可他已经在计划杀了他的儿子,我加封沐昌祚,重赏黔国公府,他就会束手就擒吗?”
张居正摇头:“自然不会,此举旨在稳定人心。”
朱翊钧仔细一想,沐府将领效忠的是黔国公府,而不是沐朝弼。只要朝廷向他们保证,沐朝弼是死是活对于黔国公府的其他人没有半分影响,他们自然会权衡利弊,投向沐昌祚,而放弃沐朝弼。
朱翊钧惊喜道:“就按先生说的办,沐昌祚从征擒拿叛乱蛮族罗思有功,加封太子太保,其余将士,论功行赏。”
圣旨下去不到一月,沐朝弼曾经的手下已悉数投向他儿子沐昌祚那边,沐朝弼没有爵位,成了光杆司令,很快,
张居正的钦差就抵达云南,宣沐朝弼进京面圣。
到了京师,等待他的并非当今天子的召见,而是锦衣卫的逮捕。
朱翊钧又问张居正:“现在咱们可以处死沐朝弼了吧。”
张居正不答反问:“陛下以为如何?”
朱翊钧明白了,这话的意思是沐朝弼已然是案板上的鱼,任人处置,但杀了他并非是最好的选择。
朱翊钧背着手在大殿内踱步:“先生的意思是,留沐朝弼一条命,还能牵制沐昌祚,不听话,再把他爹送回去。”
张居正欣慰的点点头,他这学生,聪明得不像话,无论什么事,总是一点就透,看来是学到了他的精髓。
朱翊钧又道:“不能让他回云南,那就押往南京囚禁起来吧。”
黔国公的事情解决了,虽然没有如朱翊钧理想的那样,杀了沐朝弼,但将他囚禁起来苟延残喘何尝不是一种折磨,还能牵制他的儿子,一举两得。
朱翊钧刚松了一口气,四川巡抚又呈上奏疏,僰人阿家三兄妹起兵造反,自立为王。
因为此时,朝堂上再次争论不休,一边主战,一边主和。
这种事也不是一次两次了,每年都有人造反,不是广东,就是广西,不是贵州,就是四川,处理这种事情,朱翊钧已经很有经验。
这个僰人据说从商朝开始,跟随武王伐纣开始兴盛,至今已经有两千多年,在川南一带建立僰国,置都九丝山。
大明建立以来,僰人不满朝廷辖制,据不纳税,朝廷先后对其进行11次征剿,但因为九丝山地处天险,易守难攻,朝廷折损大量兵士,也未能拿下。
因为地势险要,朝中许多大臣仍建议以招抚为主。但朱翊钧冷笑一声:“两百年了,招抚要是有用的话,还能征剿11次都未能成功?”
“这个什么阿家三兄妹,就是仗着地势险要,朝廷拿他们没办法,才敢这么肆无忌惮的造反。”
“什么阿大王,阿二王,阿幺妹,听这名号跟戏台子上唱戏似的。这兄妹三人应该也没正经学过兵法谋略,强攻不下,就智取。”
“当初怎么平定韦银豹的叛乱,现在就去怎么平定这个僰侯国。”
“再不行,就让殷正茂去。”
殷正茂虽是文官,打仗确实很猛,身为两广总督,平定古田叛乱之后,又马不停蹄赶往肇庆,抵御流寇的同时,还平定了周围异族叛乱。
朱翊钧和张居正主张团练乡兵,抵御外敌,两广地区正是由殷正茂负责。
他的思路太清晰了,决策也没有问题,张居正只是对最后这个人选有一点异议:“石汀(殷正茂号)不能去,他要坐镇两广地区,不可轻易调离。”
两广地区叛乱频发,这么多任总督,只有殷正茂能镇得住,两广地区一日不安定下来,他就不能走。
朱翊钧问道:“那让谁去?”
张居正很快给出了人选:“刘显。”
刘显,狼山总兵,曾经与戚继光、俞大猷一同在江南抗倭,也是一员猛将。
“好!()?()”
朱翊钧笑道,“就派刘显去。()?()”
朱翊钧虽未亲政,但张居正事事都与他商议,也会认真听取他的意见,说得好,从不吝惜溢美之词,若是想得不够周全,也会耐心的引导他。总之,在政事上给足了他参与感。
师徒二人的想法总能不谋而合,且愈发默契,重大事件,他俩商议之后就能做决定,事后再行向皇太后禀报。
皇太后也发现,朱翊钧已经十四岁,读书之余,于国事上也能处理得游刃有余。
儿子聪明、懂事、有担当,她这个老母亲也没什么可操心的。
转念一想,倒也不是完全不操心,现在有一件事,他觉得自己应该踢儿子操心了。
民间男子十六岁成丁,朱翊钧小小年纪登极,也该考虑立后之事。
皇帝大婚不比民间,皇后人选要通过选秀,优中选优。从物色秀女,到确定人选,再到大婚至少也要一年多。
皇太后认为,现在就该着手去办这件事。
为此,她专门把张居正叫来,商议此事。
张居正表面顺从的听着,心里却想,咱们这位皇上,年纪虽小,早就偷偷溜出宫去,招惹了一大片桃花,想必皇太后还不知道此事吧。
皇太后确实不知道,关键朱翊钧招惹的那一大片桃花也不符合皇后的要求。
为了防止外戚干政,太祖高皇帝在《皇明祖训》中规定,皇室婚配,无论男女,都得从民间选。
皇太后说了半天自己的想法,却见张居正一声不吭,便问道:“元辅以为如何??[(.)]???$?$??()?()”
张居正向皇太后躬身一拜:“臣以为,陛下年纪还小,大婚之事不必操之过急,眼下当以读书和国事为重。()?()”
这话与皇太后意见相左,但也说得在理,看在他长得这么帅,胡子这么长的份儿上,皇太后点点头,勉强算是同意了。
“那就晚些时候再议吧。”
回头张居正就将此事告诉了朱翊钧:“太后正打算筹划为陛下大婚一事。”
“嗯???”朱翊钧瞪大了眼睛,不可置信,“谁说我要大婚了,这事儿怎么没人问过我?”
“抗拒”二字就差写在他脸上,张居正笑道:“陛下不必担心,臣已经说服太后,此时以后再议。”
朱翊钧大大的松一口气,一把挽住张居正的胳膊,歪头靠在他的肩头撒娇:“先生懂我。”
这孩子从小就爱撒娇,要抱抱,长大了,抱不动了,爱撒娇的毛病却一点没改。
张居正却道:“但臣有一个条件。”
敢和皇帝谈条件,除了他,朝堂上下,也没谁了。
朱翊钧拉着他往后面的暖阁走:“什么条件,先生尽管提。”
张居正笑了笑:“其实也没什么,对陛下而言,只是一件小事罢了。”
他要朱翊钧先答应,但朱翊钧不上他的当:“先说来听听。”
“陛下以后不要再随意出宫了。”
朱翊钧坐在榻上,顺手摘了颗葡萄放嘴里:“那可不行,此事我不能答应先生。”
“陛下……”
张居正还要说什么,被朱翊钧打断:“我知道,大家是担心我的安危,我就在京城逛逛,也不去别的地方,身边还有与成和思云他们,不会有危险的。”
张居正无奈摇头:“臣……只是不想再欺瞒太后。”
朱翊钧恍然大悟:“原来如此。”
“那我答应先生,未来三个月呆在宫中,不再出去,可好?”
“……”
他倒是机灵,京城已然入夏,未来三个月是京城最热的时候,宫殿里有冰镇西瓜、葡萄、荔枝、酸梅汤、莲子茶,还有大块的冰鉴消暑,他才不出门晒太阳。
作者有话要说
感谢在2024-04-0723:59:24~2024-04-0823:55:22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投出地雷的小天使:青青子衿1个;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弥野啊50瓶;千晚、我佛不渡,物理超度20瓶;赠江南一枝春10瓶;时、peerless5瓶;wing^0^3瓶;脑袋空空2瓶;密码总是丢、岁早早、八月思、朱光1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