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车站内爆发战斗的信号被传出,接到消息的敌人会作何反应?最快速的反应方式是什么?
在此问题上进行了提前思考的周正得出的最终答案,正是无人机。
派出地面快速反应部队或者空中游骑兵部队,在没有侦察情报获悉的情况下,贸然硬闯大概率被敌人所占据的火车站。
这不是啥明智之举,更不应该理所应当地觉得敌人有这么蠢。
而在未来科技公司的空军部队,暂时还未下场参战的前提下。实时侦察战场情况,最快速获悉车站内敌情的手段,那就只剩下一个——无人机侦察。
并且还有个附带好处,察打一体无人机不止能侦察,还能施以精确打击。
这就很符合未来科技部队对当前战况处理的需求性,侦察到实时情报的同时还能在有机会的情况下,一发入魂把可能被敌人抢到手的油罐给炸了,进而实现保底完成任务目标。
想明白了以上这些要素的周正,自问自己如果是未来科技部队的指挥官,那就有理由这么做,派出察打一体无人机来搞清楚车站里到底发生了什么。
基于这一分析推理,周正也做出了对应的调整部署。
便是此时此刻没有第一时间随队撤离,而是让安德烈上尉带人随火车一起先撤。
自己却带了几个瓦格纳老兵,按照周正的命令,埋伏在车站外3公里处铁轨附近高地上隐蔽的克劳泽。
“光电追踪信号确认,雷达追踪正常。那无人机正在改变航向,朝我们来了。”
“都趴好!注意隐蔽,再放近点打,导弹准备。”
在高地顶部的灌木丛中,身披隔热伪装披风的克劳泽一行人正匍匐在地。
自打杜克一行人,上次用这种隔热伪装披风实践成功,在伏击作战中,耍的太过依赖热成像夜视设备的未来科技部队团团转之后。
早就听说过这种神奇东西的克劳泽,也不介意尝试新鲜事物。
在组织自己麾下的瓦格纳战士们,到训练场上测试一通,发现这玩意儿真有用、挺好使之后,随即也找周正申请领取了足够的数量、列装配发给部队。
眼下,正是瓦格纳分队使用这款隔热伪装披风,进行首次作战的时候。
只不过和杜克上次面临的情况有所不同。
杜克那次,是在夜战环境下,欺骗使用头戴式夜视仪的未来科技步兵。
而克劳泽这次,则是在昼间作战环境下,欺骗可能开启热成像模式进行对地搜索的敌方察打一体无人机。
此番作战难度,显而易见要比杜克那次来得更高。
飞在天上的察打一体无人机热成像视角,不但拥有更好的搜索视野,携带的武器也远比步兵手里的枪械更加致命。
一旦暴露,克劳泽一行人几乎可以说是连逃跑的机会都没有。
激光制导的地狱火导弹只需一枚,就能将包括克劳泽在内的哥几个全部“一发带走”。
而这也是克劳泽为何小心谨慎至此的原因,只有到有绝对把握的时候才会下令动手。
沿着铁道一路搜寻飞来的MQ-1“捕食者”无人机正在靠近,不久前才下降过的飞行高度此时并不算高,已经维持在距地3千米左右。
单靠肉眼肯定是难以将其追踪到的,必须得依靠对空搜索设备的加持帮助。
而此时此刻的克劳泽手里,则握有周正配发的两款便携式设备。
一款是拥有热成像\\全彩双通道的激光测距仪,半只鞋盒大小的单兵便携式光电观测设备,兼顾激光测距与光电侦察的多功能用途。
常见于特战与侦察兵部队使用,不止能侦察敌情,还能渗透敌后、引导己方远程激光制导弹药进行精确打击,属实是不可多得的好东西。
就和周正提供的绝大部分先进单兵装备一样,这玩意儿虽是系统里提出来的,但从款式上来讲也依然是中国制造。
兼顾性能与廉价属性、性价比极高,在全球范围内吊打同类型产品毫无压力,可谓是国际军贸市场上的“常山赵子龙”。
另一款对空搜索设备,就不是中国制造,而是俄罗斯制造了。
乃是9K333“柳树”单兵便携式防空系统中的一部分,名为“手风琴”的一款小型对空搜索雷达。
雷达本身不是啥大块头的东西,使用三脚架架设在地、完成部署后,也就半人多高、一人宽的“侏儒”块头。
眼下被克劳泽一行人部署在高地上的灌木丛间,还给挂上了点断草烂叶子加以隐蔽,雷达天线本身并不发热不会产生热源信号,加之额外伪装后基本就保证了不会被天上的无人机所发现。
在性能上,“手风琴”便携式雷达,对非隐身战斗机类似体积的大雷达反射面积目标,有效探测距离在40千米级。
对付体积小一号,雷达反射面积较小、隐蔽性相对较高的察打一体无人机,有效探测距离会短一些。
不过依然能保证在9K333“柳树”单兵防空导弹的射程外,做到提前发现,准确捕捉到敌机动向和来袭方向,并以信息化形式向射手发出提前预警。进而在敌机进入射程前,就做好开火准备、提升对空拦截的成功率。
此外,9K333“柳树”还整合了热成像光电通道,以瞄准镜的形式附加在防空导弹发射筒上,可由射手上肩举起后自行瞄准追踪敌机。进而具备了24小时的全天候作战能力,白天晚上都能打。
在“以地制空”领域发展许久,从苏联时代持续至今天的俄联邦时代。
应当说毛子在搞防空导弹这块还是很有本事的,9K333“柳树”这种不再是单独一支单兵弹筒子,而是整合了整套系统的新一代单兵防空导弹,就是最好的例子。
不止有苏\\俄式单兵、步兵班组武器一贯强调的便携性,还通过增配系统内其它辅助设备的方式,大幅提升了单兵弹的综合战力。
好在,这种俄联邦在本世纪第二个十年,才定型投产、批量列装部队的新式单兵弹,并不只是装备给俄军,在对外出口领域同样也有建树,被一些看上这玩意儿觉得好使的俄式装备大客户买回家用上。
这也就给了周正合理化来源的机会。
毕竟国际军贸市场上的二三手,甚至倒了七八手的各种武器,早就已经泛滥成灾。
一旦武器装备被售出一手,就连卖家自己也说不好到最后会流向何方,更无法管控。
所以在被周正从系统里提出来,并交付装备到自己手中后。
克劳泽非但不觉得有问题,反而还颇为惊喜。
只因自己就是俄军出身的克劳泽非常清楚,“柳树”那是真的好用。
眼下,被雷达与光学通道进行双重锁定的这架MQ-1“捕食者”,对于自身的危险处境还尚且一无所知。
不像MQ-9“死神”那么高端的老捕食者,在机载设备这块相对而言其实挺简陋的。
作为一款低成本入门级察打一体无人机,并未装备机载雷达告警系统,起码未来科技这架接盘机上是没装,所以哪怕是被锁了也仍不知情。
“距离3千米,飞行高度3.5千米,速度170,目标正在逐渐爬升。”
听到身旁隐藏于隔热披风下,手持便携式雷达操纵终端的操作员,实时反馈、低声汇报来的敌机飞行参数。
估摸着时机已到的克劳泽决定不再等下去,转而继续以匍匐在地、披风覆身的伪装姿态,向着身旁已经把导弹发射筒从身下悄悄取出的射手下令。
“可以了,锁定它,听我口令准备开火!”
“收到。”
在匍匐状态下扛起单兵防空导弹上肩,锁定空中动态飞行中的敌机,这活儿着实还有些难度。
好在克劳泽一行人所在的高地靠后,接近反斜面位置的地形,本身就能为射手在匍匐状态下,提供一定的射击仰角加持,这是克劳泽带队选择伏击阵地时就预先考虑到的。
所以此时的射手即便在匍匐伪装状态下,想要扛起单兵弹发射筒瞄准敌机,虽不如站着锁定那么方便、但也是能做到的。
在锁定敌人的期间还保证了不暴露自己,确实是最好的选择无疑。
很快,发射筒内预装填的待发弹药红外导引头,便在射手的手动指向下,捕获到了天空中微弱的无人机热源踪迹并完成锁定。
听到耳畔传来锁定完成提示音的克劳泽,未等射手开口汇报,径直放下了手中的光电望远镜一声令下。
“打!开火!”
咻——
匍匐状态下被上肩扛起的发射筒一扣扳机,瞬间喷射出一股汹涌尾流,直冲克劳泽一行人所在位置的后方。
当即就把盖在射手身上的伪装披风都给掀开了半截,连身后的灌木丛都被气流压塌吹开了一片。
冷发射出筒的9M336红外追踪导弹在动能耗尽、开始下坠前,便已点燃火箭发动机,开始凭自身动力高速猛冲,在刹那间喷射出炽热白烟、朝着已经近在咫尺的无人机目标直刺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