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振兴大明

第二十三章义务教育

振兴大明 飞天缆车 5460 2024-08-31 21:32

   “西乡隆盛?”

   瞥了眼其姓名,朱敦汉心头一动。

   难怪那么激进,鼓噪大力发展海军,原来是岛津藩的日本武士,历史上明治维新的人物。

   同时,这老小子还如同儒家那样,竖起解放墨西哥,驱逐法夷的旗帜,让自己站立在道德高地。

   不过,百年海军不是假话。

   如果全靠买船,那建个屁的海军,一如北洋水师,给英国搞税收。

   所以,只要在陆军上面给法国人痛处,他必然会退却。

   西乡隆盛一门心思的都在策论上,丝毫没有注意到身后有人在观看。

   而在他不远处的太久保利通,立马就看到了魏王的身影,笔墨为之一颤,差点就毁了手下的纸张。

   他忙收敛心思,投入到策论之中。

   与一门心思用于海军的西乡隆盛相反,他虽然也觉得吞并墨西哥是魏国强国基础,但内政上却同样不容疏忽。

   这些时日以来,他与西乡隆盛在魏郡走了一大圈,感慨颇深。

   税制的不完善,教育的不完善,同时政治建设上仍旧有不少的毛病。

   政治革新,外加军事征服,才能推动魏国的强盛。

   朱敦汉摇摇头,离开了西乡隆盛,旋即继续四处巡查起来。

   太久保利通的那则内政外军的策论,他也看了,老成谋国之言。

   突然,他又看到了一上好的策论,一看名字,郑观应。

   二十三岁,广府人士。

   长脸,还留着些许的双下巴,证明其殷实的家产。

   “这名字怎么那么眼熟?”

   朱敦汉嘀咕了一声,旋即就见后者瞥见了他,瞳孔微缩,拱手就拜。

   朱敦汉则摆摆手,让他继续答题。

   瞥着策论,朱敦汉这才明白其想法。

   与那两个日本人不同,郑观应属于秦学子弟,教化蛮夷自不必提,更是着重强调廉政,扶持民商,杜绝皇商的重要性。

   甚至提出,垄断为商业之弊,藩廷应当让百姓自由竞争,适者生存,而不是偏袒那些皇商进行垄断。

   这小子意气风发,甚至言语某国皇商势大,重创民间商业,肆意妄为。

   “太年轻了!”

   朱敦汉离开了考场。

   这时候,整个殿内的氛围为之一松,所有人这才加班加点地努力起来。

   魏王在那里,他们下笔都犹豫了。

   “殿下!”

   在偏殿中,几位宰相们已经等候多时。

   他们知道这场殿试对于魏王来说只是点心,些许的好奇心罢了,最关键的还是政事。

   而这是他们商讨的,与科举制度有些许的关联,那就是殿试。

   毋庸置疑,工业化最重要的就是熟练的工人,以及那些发明家了。

   而科举制度是选官制度,自然无法大量的制造工人。

   这时候,学校的重要性就突显出来。

   这不是县学,或者府学太学一类的,而是专门为工厂培育工人,为整个社会输送牛马的技校。

   同时,借着这个契机,朱敦汉也有意识的普及文化,提高整个魏国的识字率。

   普通人书读的越多,才能提高整个魏国的竞争力。

   “臣议,可在各县设立小学,郡设立中学,再到邺城设立大学。”

   说这话的,是一直在外奔波的礼曹参判黄诩。

   “譬如普鲁士,就实行义务教育,培育了大量优秀的士兵,这就如世祖皇帝设立随军学堂一样。”

   “拥有识字的士兵,才会成为精锐的部队。”

   “而设立这些学校之后,不仅能够培养合格的工人,才能培养合格的士兵,而不需要再回到军中进行培训,简直一举两得。”

   说着,黄诩继续道:“而大明之所以落败,就在于大学不同。”

   “大学与太学有何不同?”

   钱新德忍不住问道。

   黄诩也不怵,直言道:“大学不教科举之道,而阐述为人之本,以及各种技能知识,如医术,天文之道,地理,数学,历史,律法,蒸汽机一类的。”

   “培养的都是专才,而非全才。”

   “这倒是于太学不冲突!”

   钱新德点点头,然后意味深长道:“可是不讲儒学,到头来岂不是要培养那些乱臣贼子?”

   “既然没儒学,神学也不应该有吧!”

   黄诩为之一怔,他没有反驳。

   龚橙则附和道:“儒学乃立身根本,导人向善,若是不学怕是不成体统,还得加上四书五经才成。”

   左宗棠则点点头。

   他虽然是武人,但到底也是儒家出身。

   朱敦汉微微一笑。

   他当然明白黄诩的想法,通过学校加强耶稣会的影响。

   而排斥儒学,则是必做的。

   因为儒家远敬鬼神,学了儒家思想,对于耶稣基督自然就没有那么虔诚。

   不虔诚的信徒,可谓是鸡肋。

   这点私心,实在是太正常不过了。

   瞧瞧大明,那些读书人有几个是虔诚的信徒,都是一群利己主义者。

   魏王同意了他们的想法:“那就加上国文一课吧!教习他们学习儒家文化。”

   说着,朱敦汉又道:“另外的话。这些学校也得安排好,那些土著和夷人也得就学。”

   “尤其是小学,必须去读,谁也不能例外。”

   听到这,黄诩立马明白了魏王的想法,这是要通过学校彻底的归化那些夷人土著。

   既然无法彻底的赶走,那就将其融入,让其思想上变成魏国人。

   “任何人?”钱新德闻言忙道:“殿下,这可得花不少钱,怕是许多人都上不起吧!”

   “到了下面,怕是会变成苛政。”

   龚橙和左宗棠业表示认同。

   读书也就意味着普通家庭丧失一个半大劳动力,同时还要缴纳学费,那还真的容易让一个普通家庭破产。

   “不!”朱敦汉笑道:“我让他们免费读书,不收一文钱!”

   “小学的费用,全部由王廷开支。”

   听得这话,钱新德恨不得把自己的嘴给打肿了。

   这又得花多少钱呀!

   看到这种人吃惊的模样,魏王一字一句的吐露道:“孤准备在魏国,推行义务教育制度。”

   “凡本国国民,年满六岁的男童,必须送入小学就读,不然就会惩罚钱财!”

   “那小学该有多长?”

   “六年!”

   魏王随口道。

   旋即,魏国的教育体系就被口述出来。

   小学六年,中学五年,大学两年,合计十三年的教育体系,将会彻底成型。

   在小学六年时间,将会是义务教育阶段。

   所有的学费都由政府承担,家庭不需要承担费用。

   而中学,则是由小学考入,升学率为50%。

   而中学升入大学,则低至百分之二十。

   所提供的教育,以国文,数学,历史,地理,天文,律法,书法,生物等八科。

   而到了大学,则开始教授政治,机械,科学,法律,思想,船舶,高级天文等科目。

   可以说,这是一全套的教育体系。

   其目的就是为了培养人才,为整个社会输送人才,而不是像太学那样,为了科举。

   到了中学阶段和大学阶段,自然是要收费的,而收费的标准则很低,足够一个中产家庭咬着牙支付了。

   可以说,小学毕业后的普通人,就足以在工厂充当一个合格的牛马了,为整个魏国的工业化奋斗。

   中学毕业则是社会中坚。

   大学生,则是上层社会的预备役。

   商人,律师,科学家,工程师。

   而要想做官,自然还得是科举。

   听了许多,龚橙忍不住问道:“殿下是想用这套教育体系,取代科举?”

   “大学毕业生,足以直接授官,他们经过十几年的学识,完全可以成为进士。”

   “不!”朱敦汉摇头,他并没有这个想法:

   “科举制度,是一项选官制度,而大学则是为了培育人才。”

   “整个国家的人才不必要全部都是官员,也并非官员才是人才。”

   “一旦让大学生直接授官,就已经违背了这项初衷了。”

   众人心中皆松了口气。

   他们都是科举出身,对于这项制度的自然是十分认可的,一旦废除,怕是心里很不好受。

   而且科举制度可是宗藩条例上的规定,一旦魏国废除,朝廷怕是会雷霆大怒吧!

   见到众人神色,朱敦汉心头一笑。

   等到时机成熟,他自然会为科举设立门槛,废除童子试,乡试,会试,殿试这样的四级制度,而直接采用文凭制。

   也就是公务员录取制度。

   中学毕业生可参加公务员考试。

   大学毕业生则参加官员考试。

   官吏分明,互不干扰。

   这也算是一种妥协。

   朱敦汉也曾想过让官吏合流,但却不现实。

   如果没有背景的情况下,几乎不可能从底层爬到上层。

   或者说,未来能够爬到官场上层的,都会是有背景的。

   这就完全违背了科举制公平初衷。

   所以,普通公务员一级级往上爬,而官员则从镇、县主官爬,最次也能到君一级的封疆大吏。

   就在他这边畅想之际,突然耳边传来了黄诩的声音:“殿下,不知女校可设?”

   “胡闹!”

   这时候,钱新德彻底怒了:“男女悬殊,让女人进学校干嘛,他们只需要相夫教子即可。”

   就连龚橙也支持钱新德:“女子的纺织,学上几日即可,根本不需要上学,浪费财力。”

   左宗棠沉默不语,但看向黄诩的目光也不好。

   这下,黄诩立马就难当了,他求救似的看向了魏王:

   这可是你让我提的……

   “咳咳!”魏王适时地咳嗽一声,给黄诩解了围:“女校制度在欧洲已经实行了上百年了,也算是成熟。”

   几位宰相立马躬身听着,即使心中再不满,也丝毫不敢坏了规矩。

   这就是王权。

   “虽说女子无才便是德,但这是世人的曲解,你们贵为读书人,自然清楚其原话,我就不赘言了。”

   朱敦汉认真道:“我曾经看过欧洲的一些书籍,也在民间见识过许多事例。”

   “凡子嗣有出息,一个严父自然不必提,但母亲的德行和见识,也是至关重要的。”

   “所谓慈母多败儿,就是因为许多母亲不了解什么是真正的育才,才导致苗子长歪了。”

   “建立女校制度,本就是为了培养良母,才母,让子嗣成才!”

   这一番解释,让这几位宰相面色舒缓起来。

   心中仔细一想,也觉得是对的。

   父母双方同样出色,确实有助于子嗣成才。

   当然了,同样的话,在不同人的嘴里说出来是不一样的。

   魏王金口一开,无理的话也会变得有理,更何况这本就有理。

   西方的女校制度,本就是为了培养淑女,让贵女好嫁人。

   到了另一个时空的民国时期,女子从女校毕业后,彩礼能涨两三倍,催生出了许多人砸锅卖铁让女儿读书的场景。

   也算是中国特色吧!

   就这么一通商议,女校也加入了教育体系。

   只不过不参加义务教育,只是在各郡各建立起女校,实行十年教育,八科内容自不必提,同时还有育儿,纺织,财政等内容。

   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算是一种进步。

   不至于跨太大扯到蛋。

   一套教育体系下来,整个魏国虽然只有七十来万人口,但小学就得有七八百所,中学百所,大学一所。

   查漏补缺之下,还得提前培训老师,不然赶不及。

   略微一计算,仅仅是建立那些学校,就超过了八百万龙元。

   每年维持住学生的教育,和老师工资就得百万龙元。

   好在如今有关税存在,魏国的财政极其富裕,根本就不差这点钱。

   这也是宰相们同意魏王实行教育体系的关键。

   有钱嘛,随便浪都行。

   到了最后,准备散会的时候,左宗棠突然提议道:

   “在大明,有演武堂存在,为军队源源不断的培养军官人才,而我魏国还没有。”

   “随军学堂只能培养底层的军官,这是远远不够的。”

   “而刚才听到殿下言语大学之道,老臣贸然,请殿下再设一大学,专为魏国培养军官。”

   “如今陆军和水师,对于人才可是极其匮乏……”

   听到这,朱敦汉一愣,他倒是没有想到军校这一茬。

   闻言,他不由得笑道:“甚好,这自无不可!”

   “就在设立一座军事大学吧!”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