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28 章 “他女儿?”朱翊...
“他女儿?”
朱翊钧不可能知道王锡爵的女儿是谁,更不可能想到他的女儿和张若兰有什么关系。
事情也并不复杂,王锡爵有个女儿,名叫王桂。
王小姐与朱翊钧年纪相仿,生下来弱小爱哭,长大了也不漂亮,四书五经半途而废,女红也不感兴趣,父母不太喜欢他,但王家是官宦人家,还是有攀高枝的上门提亲。
可王小姐还未出嫁,未婚夫就死了,她哭了三天三夜之后,声称要为郎君守节。
到这里,虽然王小姐有点惨,但女子为丈夫守节是这个时代的潮流,王锡爵倒也没说什么。
后来,王小姐在家呆久了,渐渐迷上了道法,自号“昙阳子”,称受仙人指点,要潜心向道,争取早日羽化飞升。
王锡爵虽然不大喜欢这个女儿,但毕竟是亲生的,怜惜她命苦,即便她吵着要出嫁做道姑,也依了她。
到这里,朱翊钧又听到了熟悉的剧情,以前他皇爷爷就这样。
“唉!”朱翊钧双手枕在脑后,望着头顶的帐幔,叹一口气,“成仙哪有这么容易,凡人总是异想天开,以为打打坐,念念经,再吃点金丹就能飞升成仙。”
“再说了,神仙也不是他们想的那样逍遥自在。”
张懋修扭头,疑惑的看着他:“你好像你很了解神仙的生活。”
朱翊钧闭上眼,轻轻“嗯”了一声。
张懋修好奇看着他,又嘿嘿的笑起来:“听起来,哥哥好像知道神仙的生活是什么样的。”
“神仙的生活……”朱翊钧倏地睁开眼,屈起手指敲在他的脑袋上,“不是在说王小姐吗?”
“噢!”张懋修揉了揉脑袋,继续说王小姐的故事。
后来这事情就传开了,引来了另一位王姓,太仓籍文官的关注。
此人正是王世贞。
王世贞仕途坎坷,却在文坛混得风生水起。听说王锡爵的闺女一心向道,便登门拜访,要和人家小姑娘论道,轮完道就立刻跪下磕头拜师。
王世贞是文坛领袖,在江南一带颇有影响力,在他的吹捧下,越来越多的文人名士慕名而来,听王小姐讲道,拜入他的门下,甚至连她的父亲王锡爵,还有叔父王鼎爵,也拜她做了师父。
故事到这里,就有点离谱了。王小姐想嫁、守节还是修道,那是她的自由。最多感慨一句,她没赶上好时候,要是皇爷爷健在,说不得能与当年的陶仲文、蓝道行一个待遇。
但王世贞、王锡爵、王鼎爵好歹是朝廷官吏,大张旗鼓的搞宗教活动,影响不好。
张懋修说道:“许多朝廷官吏为昙阳子作文写诗,我爹也说影响不好,还写信提醒过王大人。”
朱翊钧问:“哪个王大人人?”
“王世贞,他与我爹是同年。”
“后来呢?”
“后了四个字,“形同陌路。”
这四个字足以证明一切。
张居正从翰林院青云直上,位极人臣,提拔过许多他的同年和同乡,例如殷正茂、刘一儒。
王世贞出身官宦之家,又有被许多文士追捧,自命不凡,可是这么多年,一直在地方任职,从未调入京师。
张居正倒是没有在朱翊钧面前提过王世贞什么,可朱翊钧的老师却不只张居正一人,他的另一位老师徐渭,对王世贞的品行颇为不屑。
张懋修又道:“我爹担心若兰将来年纪大了,总不嫁人,也想王小姐这样……影响不好。”
朱翊钧听着听着就困了:“若兰和王小姐不一样,貌若仙人,蕙质兰心,书也读得好,就算不嫁人,也不会修道。”
他拉上薄被准备睡觉:“就算修道,只要不影响别人,也没什么。”
张懋修小声说道:“就是因为王小姐修道,影响了许多朝中文官,我爹才会担心。”
“不是王小姐影响了他们,是王世贞,还有他背后的文官,用这种方式,表达对朝廷的不满。”
他的声音越来越轻,越来越小,彻底沉睡之前,又嘀咕了一句:“若兰这么好,要嫁也该嫁给她钟意的人。”
“……”
次日一早,下人请他们去花厅用早饭,张嗣修、张若兰、张简修在门口候着,朱翊钧让他们不必拘礼,坐下吃吧。
侍女端上一碗晶莹剔透的藕粉,晶莹剔透,花香四溢,朱翊钧尝了一口,清甜爽口,唇齿间满是盛夏的气息。
他看了一眼张若兰,说道:“秋闱结束,他们就回去了。”
张若兰何其聪明,一听他这话,就明白了他的意思。转头瞪了张懋修一眼,责怪三哥什么都往外说。
张懋修自觉理亏,只好低头吃饭,不敢吭声。
张若兰说:“那我自己住在老家。”
朱翊钧又问:“打算什么时候回去?”
“我爹不再逼我嫁人。”
朱翊钧不置可否:“婚姻大事不都是父母之命,你怎么还反抗?”
张若兰看着他,忽的扬起嘴角笑了笑,笑得意味深长:“那敢问陛下,怎么也到了江陵?”
言下之意,大家都是逃婚,你没有立场教训我。
“这藕粉真不错,里面还撒了核桃花生碎。”朱翊钧拿起勺子,慢条斯理吃早饭。
张简修看看这个,又看看那个,听得懵懵懂懂,也不知他们在打什么机锋。
前一晚,朱翊钧才和张懋修提到过王世贞的名字,第二日下午,朱翊钧就收到了一封奏疏。
这封奏疏不是张居正送来的,而是陈炬。
通常,陈炬送给他的奏疏都与弹劾有关,这些都是密奏,要朱翊钧看过之后,才会决定要不要发往内阁。
而陈炬送来的这封奏疏,就是王世贞呈上来的,他弹劾的对象不是别人,正是内阁首辅张居正。
弹章虽然洋洋洒洒写了一大篇,总结起来就一件事:张居正妻弟王生欺辱江陵知县,首辅却没能严加约束自己的亲人。
“思云、宫保。”朱翊钧叫刘守有和骆思恭,“你们去一趟江陵县衙,查清此事。”
张居正和王世贞,朱翊钧肯定更相信前者,不过,既然弹章都已经到了他手里,他也该派人去调查一番。
张居正屁股刚挪到首辅的位置上,就有人弹劾他的父亲仗势欺人,横行乡里。
张居正为了堵住这些言官的嘴,干脆把他爹接到了京城,放在眼皮子底下看着。
张文明天天在府里作妖,也只折腾他儿子,便不存在“仗势欺人,横行乡里”一说。
现在弹劾他的理由从他爹变成了他的小舅子。
小舅子立刻就上门了此事。张居正又写信问小舅子怎么回事。
于是,小舅子火急火燎的跑到府上,拉着他的外甥——张嗣修——噼里啪啦说明情况。
张家兄妹几人,张嗣修和张若兰是张居正的继妻王氏所出,张敬修和张懋修是同母所出,剩下三个小的,各有各的娘。
他与江陵知县,因为一些小事闹了些矛盾,后。
小舅子还抱怨,姐夫身为内阁首辅,他非但没有跟着沾光,在乡里行事,还要处处小心,生怕给姐夫惹麻烦。
这些都是姐夫隔三差五写信叮嘱的,若有违法之事,必将严惩不贷。
朱翊钧看了场乐子,等刘守有和骆思恭回的八九不离十,看来事情差不多也就这样。
他觉得他的张先生本就是这样正直清廉的好官,是王世贞的嫉妒心作祟,拿小事做文章。
冯保却感觉,张居正是一早预见到“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后果,早早的给这些人打了预防针。
于是王世贞的这封奏疏,被朱翊钧夸了一句文章写得不错,就没有下文了。
不久之后,朱翊钧果然去参加了一次他们这些备考学子的聚会。在郊外一处亭阁,建在半山腰上,能远望长江,还能看到附近的农田。
朱翊钧注意到,田里的睡到已经长得很深了,绿油油的一片,一眼望去就能让人感受到蓬勃的生命力。看来,到了秋天准能有个好收成。
亭子里,这些二十来岁的文人士子看起来并不关系庄稼长得如何,除了吟诗作赋,他们最喜欢讨论天下事。
这群官家子弟,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没有多少社会实践,只会掉书袋,谈的还都是那些陈词滥调。
张嗣修、张懋修两位相府公子是他们请得少。
也不知道是起得太早,还是这群书生侃侃而谈实在催眠,朱翊钧听得昏昏欲睡。
直到他听到其中一名书生贴着身旁那人的耳朵小声道:“三日后,聚合堂在求仁书院讲学,听说是夫山先生亲自讲,很难得,去不去?”
那人也轻声回了一句:“我听说聚合堂管束甚严,一般人进不去。”
“这个你不必担心,我父亲前些年就已捐银入会。我知你早就对王门心学心声向往,便想着邀你一同前去。”
聚会上这边聊诗词文章,那边是天下兴亡,大家都在说话,喧喧嚷嚷,无人在意两个年轻人在角落里低声说了什么。
但朱翊钧注意到了,也怪他耳力太好,能在纷繁嘈杂的环境中,准确捕捉到自己想要的信息。
“也带上我吧。”
交头接耳的时候,旁边忽然冒出个声音,二人惊得差点跳起来。
朱翊钧一手一个,将二人按在位置上,又拱了拱手:“在下对王门心学也向往已久。”
二人打量他:“你是……”
朱翊钧瞎话张口就来:“在下李诚铭,京师人士,原籍安陆,特地回乡参加秋闱。”
这话倒也不都是瞎编,毕竟安陆现在还有兴王府,他那位素未谋面的太爷爷还葬在那边。
其中那个说自家向聚合堂捐银的人将信将疑的看着他,见他生得俊逸不凡,神色恳切,不像说谎。但还是问道:“你主修哪一派?”
王学七派,朱翊钧较为熟悉的一个是以聂豹、徐阶为代表的江右学派,一个是王畿、钱德洪为代表的浙中学派,正好一左一右。
但他心念一动,给出了令人意想不到的答案:“那自然是泰州派。在下初听心斋先生的:‘满街都是圣人’,‘人人君子’惊为天人,虽然先生已逝,但在下听闻夫山先生四处讲学,教化世人,若能听一听他的讲学,此行无憾。”
心斋先生是王守仁的学生之一,泰州学派的创始人王艮,夫山先生正是何心隐。
朱翊钧对王门心学并没有多大兴趣,他就是单纯的想去凑个热闹。
他之所以提到泰州学派,也是因为你此次讲学的人正是何心隐。
为了证明自己是个狂热的心学,朱翊钧坐下来与二人畅聊了好一阵,才让对方大小顾虑,答应带上他一起去见世面。
聊完之后,朱翊钧出了一脑门汗,一来,正午时分,太阳毒辣,二来,再聊下去他要露馅了。
他原本以为,这只是一场普普通通的讲学,自己只是前去凑个热闹,没想到,在这场讲学中,他不但结识了好几位饱学之士,还遇见了一位多年未见的故人。
作者有话要说
我忘了在哪里看过,张居正其实有八个儿子一个女儿,其中一个儿子貌似叫张道修,还有一个叫啥不记得了。
“他女儿?”
朱翊钧不可能知道王锡爵的女儿是谁,更不可能想到他的女儿和张若兰有什么关系。
事情也并不复杂,王锡爵有个女儿,名叫王桂。
王小姐与朱翊钧年纪相仿,生下来弱小爱哭,长大了也不漂亮,四书五经半途而废,女红也不感兴趣,父母不太喜欢他,但王家是官宦人家,还是有攀高枝的上门提亲。
可王小姐还未出嫁,未婚夫就死了,她哭了三天三夜之后,声称要为郎君守节。
到这里,虽然王小姐有点惨,但女子为丈夫守节是这个时代的潮流,王锡爵倒也没说什么。
后来,王小姐在家呆久了,渐渐迷上了道法,自号“昙阳子”,称受仙人指点,要潜心向道,争取早日羽化飞升。
王锡爵虽然不大喜欢这个女儿,但毕竟是亲生的,怜惜她命苦,即便她吵着要出嫁做道姑,也依了她。
到这里,朱翊钧又听到了熟悉的剧情,以前他皇爷爷就这样。
“唉!”朱翊钧双手枕在脑后,望着头顶的帐幔,叹一口气,“成仙哪有这么容易,凡人总是异想天开,以为打打坐,念念经,再吃点金丹就能飞升成仙。”
“再说了,神仙也不是他们想的那样逍遥自在。”
张懋修扭头,疑惑的看着他:“你好像你很了解神仙的生活。”
朱翊钧闭上眼,轻轻“嗯”了一声。
张懋修好奇看着他,又嘿嘿的笑起来:“听起来,哥哥好像知道神仙的生活是什么样的。”
“神仙的生活……”朱翊钧倏地睁开眼,屈起手指敲在他的脑袋上,“不是在说王小姐吗?”
“噢!”张懋修揉了揉脑袋,继续说王小姐的故事。
后来这事情就传开了,引来了另一位王姓,太仓籍文官的关注。
此人正是王世贞。
王世贞仕途坎坷,却在文坛混得风生水起。听说王锡爵的闺女一心向道,便登门拜访,要和人家小姑娘论道,轮完道就立刻跪下磕头拜师。
王世贞是文坛领袖,在江南一带颇有影响力,在他的吹捧下,越来越多的文人名士慕名而来,听王小姐讲道,拜入他的门下,甚至连她的父亲王锡爵,还有叔父王鼎爵,也拜她做了师父。
故事到这里,就有点离谱了。王小姐想嫁、守节还是修道,那是她的自由。最多感慨一句,她没赶上好时候,要是皇爷爷健在,说不得能与当年的陶仲文、蓝道行一个待遇。
但王世贞、王锡爵、王鼎爵好歹是朝廷官吏,大张旗鼓的搞宗教活动,影响不好。
张懋修说道:“许多朝廷官吏为昙阳子作文写诗,我爹也说影响不好,还写信提醒过王大人。”
朱翊钧问:“哪个王大人人?”
“王世贞,他与我爹是同年。”
“后来呢?”
“后了四个字,“形同陌路。”
这四个字足以证明一切。
张居正从翰林院青云直上,位极人臣,提拔过许多他的同年和同乡,例如殷正茂、刘一儒。
王世贞出身官宦之家,又有被许多文士追捧,自命不凡,可是这么多年,一直在地方任职,从未调入京师。
张居正倒是没有在朱翊钧面前提过王世贞什么,可朱翊钧的老师却不只张居正一人,他的另一位老师徐渭,对王世贞的品行颇为不屑。
张懋修又道:“我爹担心若兰将来年纪大了,总不嫁人,也想王小姐这样……影响不好。”
朱翊钧听着听着就困了:“若兰和王小姐不一样,貌若仙人,蕙质兰心,书也读得好,就算不嫁人,也不会修道。”
他拉上薄被准备睡觉:“就算修道,只要不影响别人,也没什么。”
张懋修小声说道:“就是因为王小姐修道,影响了许多朝中文官,我爹才会担心。”
“不是王小姐影响了他们,是王世贞,还有他背后的文官,用这种方式,表达对朝廷的不满。”
他的声音越来越轻,越来越小,彻底沉睡之前,又嘀咕了一句:“若兰这么好,要嫁也该嫁给她钟意的人。”
“……”
次日一早,下人请他们去花厅用早饭,张嗣修、张若兰、张简修在门口候着,朱翊钧让他们不必拘礼,坐下吃吧。
侍女端上一碗晶莹剔透的藕粉,晶莹剔透,花香四溢,朱翊钧尝了一口,清甜爽口,唇齿间满是盛夏的气息。
他看了一眼张若兰,说道:“秋闱结束,他们就回去了。”
张若兰何其聪明,一听他这话,就明白了他的意思。转头瞪了张懋修一眼,责怪三哥什么都往外说。
张懋修自觉理亏,只好低头吃饭,不敢吭声。
张若兰说:“那我自己住在老家。”
朱翊钧又问:“打算什么时候回去?”
“我爹不再逼我嫁人。”
朱翊钧不置可否:“婚姻大事不都是父母之命,你怎么还反抗?”
张若兰看着他,忽的扬起嘴角笑了笑,笑得意味深长:“那敢问陛下,怎么也到了江陵?”
言下之意,大家都是逃婚,你没有立场教训我。
“这藕粉真不错,里面还撒了核桃花生碎。”朱翊钧拿起勺子,慢条斯理吃早饭。
张简修看看这个,又看看那个,听得懵懵懂懂,也不知他们在打什么机锋。
前一晚,朱翊钧才和张懋修提到过王世贞的名字,第二日下午,朱翊钧就收到了一封奏疏。
这封奏疏不是张居正送来的,而是陈炬。
通常,陈炬送给他的奏疏都与弹劾有关,这些都是密奏,要朱翊钧看过之后,才会决定要不要发往内阁。
而陈炬送来的这封奏疏,就是王世贞呈上来的,他弹劾的对象不是别人,正是内阁首辅张居正。
弹章虽然洋洋洒洒写了一大篇,总结起来就一件事:张居正妻弟王生欺辱江陵知县,首辅却没能严加约束自己的亲人。
“思云、宫保。”朱翊钧叫刘守有和骆思恭,“你们去一趟江陵县衙,查清此事。”
张居正和王世贞,朱翊钧肯定更相信前者,不过,既然弹章都已经到了他手里,他也该派人去调查一番。
张居正屁股刚挪到首辅的位置上,就有人弹劾他的父亲仗势欺人,横行乡里。
张居正为了堵住这些言官的嘴,干脆把他爹接到了京城,放在眼皮子底下看着。
张文明天天在府里作妖,也只折腾他儿子,便不存在“仗势欺人,横行乡里”一说。
现在弹劾他的理由从他爹变成了他的小舅子。
小舅子立刻就上门了此事。张居正又写信问小舅子怎么回事。
于是,小舅子火急火燎的跑到府上,拉着他的外甥——张嗣修——噼里啪啦说明情况。
张家兄妹几人,张嗣修和张若兰是张居正的继妻王氏所出,张敬修和张懋修是同母所出,剩下三个小的,各有各的娘。
他与江陵知县,因为一些小事闹了些矛盾,后。
小舅子还抱怨,姐夫身为内阁首辅,他非但没有跟着沾光,在乡里行事,还要处处小心,生怕给姐夫惹麻烦。
这些都是姐夫隔三差五写信叮嘱的,若有违法之事,必将严惩不贷。
朱翊钧看了场乐子,等刘守有和骆思恭回的八九不离十,看来事情差不多也就这样。
他觉得他的张先生本就是这样正直清廉的好官,是王世贞的嫉妒心作祟,拿小事做文章。
冯保却感觉,张居正是一早预见到“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后果,早早的给这些人打了预防针。
于是王世贞的这封奏疏,被朱翊钧夸了一句文章写得不错,就没有下文了。
不久之后,朱翊钧果然去参加了一次他们这些备考学子的聚会。在郊外一处亭阁,建在半山腰上,能远望长江,还能看到附近的农田。
朱翊钧注意到,田里的睡到已经长得很深了,绿油油的一片,一眼望去就能让人感受到蓬勃的生命力。看来,到了秋天准能有个好收成。
亭子里,这些二十来岁的文人士子看起来并不关系庄稼长得如何,除了吟诗作赋,他们最喜欢讨论天下事。
这群官家子弟,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没有多少社会实践,只会掉书袋,谈的还都是那些陈词滥调。
张嗣修、张懋修两位相府公子是他们请得少。
也不知道是起得太早,还是这群书生侃侃而谈实在催眠,朱翊钧听得昏昏欲睡。
直到他听到其中一名书生贴着身旁那人的耳朵小声道:“三日后,聚合堂在求仁书院讲学,听说是夫山先生亲自讲,很难得,去不去?”
那人也轻声回了一句:“我听说聚合堂管束甚严,一般人进不去。”
“这个你不必担心,我父亲前些年就已捐银入会。我知你早就对王门心学心声向往,便想着邀你一同前去。”
聚会上这边聊诗词文章,那边是天下兴亡,大家都在说话,喧喧嚷嚷,无人在意两个年轻人在角落里低声说了什么。
但朱翊钧注意到了,也怪他耳力太好,能在纷繁嘈杂的环境中,准确捕捉到自己想要的信息。
“也带上我吧。”
交头接耳的时候,旁边忽然冒出个声音,二人惊得差点跳起来。
朱翊钧一手一个,将二人按在位置上,又拱了拱手:“在下对王门心学也向往已久。”
二人打量他:“你是……”
朱翊钧瞎话张口就来:“在下李诚铭,京师人士,原籍安陆,特地回乡参加秋闱。”
这话倒也不都是瞎编,毕竟安陆现在还有兴王府,他那位素未谋面的太爷爷还葬在那边。
其中那个说自家向聚合堂捐银的人将信将疑的看着他,见他生得俊逸不凡,神色恳切,不像说谎。但还是问道:“你主修哪一派?”
王学七派,朱翊钧较为熟悉的一个是以聂豹、徐阶为代表的江右学派,一个是王畿、钱德洪为代表的浙中学派,正好一左一右。
但他心念一动,给出了令人意想不到的答案:“那自然是泰州派。在下初听心斋先生的:‘满街都是圣人’,‘人人君子’惊为天人,虽然先生已逝,但在下听闻夫山先生四处讲学,教化世人,若能听一听他的讲学,此行无憾。”
心斋先生是王守仁的学生之一,泰州学派的创始人王艮,夫山先生正是何心隐。
朱翊钧对王门心学并没有多大兴趣,他就是单纯的想去凑个热闹。
他之所以提到泰州学派,也是因为你此次讲学的人正是何心隐。
为了证明自己是个狂热的心学,朱翊钧坐下来与二人畅聊了好一阵,才让对方大小顾虑,答应带上他一起去见世面。
聊完之后,朱翊钧出了一脑门汗,一来,正午时分,太阳毒辣,二来,再聊下去他要露馅了。
他原本以为,这只是一场普普通通的讲学,自己只是前去凑个热闹,没想到,在这场讲学中,他不但结识了好几位饱学之士,还遇见了一位多年未见的故人。
作者有话要说
我忘了在哪里看过,张居正其实有八个儿子一个女儿,其中一个儿子貌似叫张道修,还有一个叫啥不记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