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章 天子诏
虽说朝廷命令还没正式下达,但王镇知道这是太平公主的意思,不能推也推不掉,更何况正和自己的心意相投。
眼看着已经是快要两年过去,自己也该去那儿看看了。
你要剿灭吐蕃,你就不能只在边关上开战,也不能仅仅是和那些被迫屈身侍奉吐蕃的大小部族开战。
你要把战火一路烧入逻些城,让那座不是建立在雪山而是建立在无数奴隶血泪骸骨之上的奢华宫殿轰然坍塌。
自己不是去带着大唐军队征服和掠夺,
而是引领当地的人脱离愚昧的吐蕃,
接受大唐的王化。
张九龄听完了王镇的话,问出了仅剩下的一个疑惑:“要是他们不接受呢?”
王镇放下手里的茶碗,旁边一名亲兵马上将茶碗接过,放在旁边。
他笑道:“那他们就不是当地的人。”
是什么都可以,反正不会被当成人。
张九龄扯了扯嘴角,觉得这说法多少有点极端了,但仔细想象,却又砸吧出几分独特的道理。
两人并肩站在一座驿馆前,再往前头几步,便是灞桥,而桥下,也理所当然地是那条奔腾不息的灞水。
“只可惜此刻河道狭隘,不能通行船只。”
张九龄缓缓道:“若是那么多流民看到粮船抵达的场面,自然,也就更能对王公心生出几分感激了。”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张九龄原本会有别于其他人的称呼,只称呼王镇为大将军,但现在当着其他人的时候,张九龄也开始称呼他为王公。
若说张九龄原本对朝廷有多少忠心和景仰,但在过去一年半的时间里,王镇一直在刻意引导张九龄等人的思想,至少,让壮志难酬之士看到朝廷的黑暗昏庸,让多谋有智之人看到依附自己的好处。
很多事情,毕竟只有0和1的区别。
“救国救民,岂是为了我一个人的名利?”
王镇微微摇头。
张九龄继续看着面前波澜不惊的灞水,但片刻后,王镇的声音在他耳边响起。
“只要让天下人都有饭吃,我做什么都可以,对么?”
张九龄微微皱眉,迎面一阵寒风吹过,灞水的水面上开始荡漾开一圈圈波纹。
“只要天下人真的都能有饭吃,
龄,
愿为王公效死!”
......
城墙外,开始响起了接连不断的喊声。
在蔓延向远方的官道上,被围观的人群所挤满,哪怕是在长安城里生活了那么多年的老人,也从未见过粮队不往城里运,反倒是往那所谓的流民营里运的场景!
随着人们眼里光芒一同闪过的,还有更加汹涌几分的流言。
粮食到底是从哪儿弄来的,是谁弄来的,似乎根本压不住诸如此类的消息,就算是那些随行押送庞大粮队的神策军骑兵,这时候也极为收敛地策马跟在两侧,并没有过分张扬。
“散开散开,不许挡路,擅自抢粮者,杀无赦!”
朝堂上几乎已经被众人皆知的消息,这时候尚未宣扬于民间,但是吐蕃宵小在边关上无比跋扈的消息,倒是先一步在各处传开,引得民间又是一阵义愤填膺。
但是粮队过来的消息冲淡了其他一切情绪,哪怕是长安城内的百姓也开始时不时打探城外流民营的消息,毕竟出去做点费力的事,就能换一份能吃饱饭的工作,在不少人看来还是挺划算的。
随之而频频出现在人们口中的那个名字,也仿佛是禁忌一般,一时间成了不少地方私底下的谈资。
......那个谁,叫王镇的那个,听说原本是那家的小子,这两年出息了?
......他不是当朝太平公主的那啥么?
......呵,他现在做这些,不就是在收揽人心嘛,这无君无父的畜生,他想干什么?
“王镇本就是孤儿。”
薛崇简缓缓陈述道:“他现在已经是第三次带兵出征,心性越来越野,权势越来越高,母亲以前还能用恩义约束此人,但......”
“已经多少次了。”
太平公主坐在太师椅上,反问道:“本宫听说,他也给你送了不少金银财宝,你为何还揪着他不放?”
“立于猛兽身旁,岂能有片刻安心?”
太平公主神情平静,这次,倒是没有再因为儿子的固执而发火。
“本宫想听听你的理由。”
毕竟是亲儿子,而且是和薛绍所生的亲儿子,自小时开始抚养,而后不久便丧父;
随后,作为的母亲她更是带着这两个儿子,嫁给了仇人家族里的子弟。
这两年里,太平公主原本渐渐沉迷于权势的心思也有平淡的时候,看着儿子那张酷似其父的脸,心里也随之涌起些许温柔。
薛崇简没有说王镇在河西或是在蓟州如何掌握军心,也没有说他在军中或是在官场上如何拉拢他人,只是思索了片刻后,简单道:“上次去北面,儿跟随神策军奔赴蓟州,听说东都叛乱,因而返回,中途王镇兵马受困于河北一州之地。
此事,母亲可还记得?”
太平公主微微颔首。
“当时王镇极果断,直接诈立空营,绕路奔袭土门关,过井陉,走河东,不出旬日,横渡黄河,率全军兵临东都。
而后一共不到三天内,即便光复东都,平灭逆贼。
城破之后,约束全军,不犯城内丝毫。”
薛崇简淡淡道:“请问母亲,数千里逶迤行军,奔袭如此之速,军令如此之严,如今母亲手下还有谁人可抑之?”
宫中的禁军将领,一开始各有门庭,但是随后就被王镇带兵清洗了一次又一次,明面上听的是太平公主,但他们实际上敬畏的又是谁?
被安插到宫内执掌禁军的李慈,死了。
最早跟在太平公主身边的常元楷,死了。
改换门庭跳反到太平公主门下的窦怀贞,也快了。
甚至是那一日,神策军被愚蠢的相王一纸命令调入城内后,就马上脱离控制,“自发”地围困了公主府,甚至是等到王镇过来之后,这些大逆不道的将士才散开道路。
您手底下,有没有能压得住他的人?
听到这话,太平公主忍不住露出一丝笑容,不过终于不是什么嘲讽或是冷笑,而是带着欣慰。
“若是他这次仍旧是率军往北,本宫倒是确实要提防几分,北边关隘虽有,但若是一朝事变,急切不能平灭此军。”
太平公主似乎是早有预料,回答道:“可他去的是河陇一带,若是后方断了粮道,他就算是李卫公复生,带着几千军将,几天内就得缺粮,又能成什么事?此次让他率军出去,也正好顺遂他的心愿。”
还有些话不好当着儿子的面说出来,那就是,王镇一走,他留在长安城内的人脉、布置、甚至是安插到各处的亲信,马上就会遭到清洗。
就好像是上次李隆基去洛阳那样,固然,动手的是他亲爹,所以这个过程很快;
但王镇一走,他的权势原本就有大半源于太平公主,现在顺手收回来,也就当收利息罢了。
薛崇简思考了一会儿,见太平公主没有改变主意的样子,便改口道:“儿这次自请跟随于王镇军中,担任监军,监察其举动。”
“可。”
太平公主深深看了一眼儿子,忽然道:“当年我母后所做之事,心太急,性太忍,若是本宫能尽改之,可谓善乎?”
薛崇简愣了一下:“您说什么?”
“罢了。”
太平公主挥挥手:“出去吧,本宫累了。”
......
唐隆三年,正月。
自前年那场宫变之后,宫中仿佛变了很多,人来了又去,聚了又散,唯一不改的,仍是庭中的草色青青。
正月一日,少帝虽未出视早朝,但下了一道罪己诏,等于是主动承认了最近一年内的天灾人祸都是因为自己。
把诏书递交给太监送出去后,少帝喘着气躺在床上,他看向旁边已经泪流满面的老宦官,轻声道:“朕真的已经尽力了,只是,本事如此,奈何?”
“陛下,何至于如此啊!”
老宦官跪在御榻面前,声泪俱下。
历代大唐天子,有贤能,有中庸,但哪有憋屈到这种地步的天子?
说到底,他现在也不过是个不到十八岁的青年,却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
少帝轻轻喘了口气,缓缓道:“相王,太平,都是朕的至亲,他们要这龙椅,也说得过去。但......朕就是不想给他们,姑母觉得把朕拿捏住了,呵呵.......”
“呵,拿一个不知道从哪来的野种,换了朕的女儿,然后现在还下毒,想要把朕赶紧毒死......她好趁机垂帘听政,想瞎了她的心!”
“幸好,虽然朕的女儿没了,但,还能换来姑母的信任,方便现在的事。她既然没有半点血亲之情,那朕,又何苦再留情面!”
他从怀里抽出一条隐隐写满字迹的衣带,轻轻放在老宦官的手上。
“速速派人,将此物,交给......王镇。
告诉他,
若长安有变,朕,允他便宜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