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二章 上车上车,各位大哥
黎明已至,营中时不时走过一队面容疲惫的士卒,准备回营休息。
王镇只准备全力收拢流民,第二天开始就要根据营中流民人数和收拢流民的速度进一步推断。
接下来,前期是根据情况,可能会分批次安排人手去各处修建新的粮仓。
这是裴耀卿改革漕运计划里的一环。
至于说兴修水利和改善关中水土流失情况之类的事,暂且只能全部往后推迟,因为天气越来越冷了,本身就饥寒交迫的流民们很难在这种大规模的冬日集体劳动中存活。
王镇也终于意识到赡养一千流民和一千军队的区别。
他上次带兵出征的时候,兵甲弓弩是朝廷配给的,军中基本饷粮是朝廷和太平公主等人承担的,犒赏是太平公主承担的,大量马匹是太平公主承担的,还有......
嗯,反正王镇属于那种花钱大手大脚的主儿。
太平公主知道他在西面干的不错,有了大笔的盈余,不仅不再给王镇供奶,反过来每天看到王镇时候都要拿欠债的事噎他。
这次,也是王镇第一次全头全尾用自己的钱办事。
那花钱的速度可比外头风吹的都快,王镇看到账目时,心里比外头的天都冷。
“后营里昨天是专门把钱粮当饭吃的?”
他忍不住问道:“怎么花的这么快?”
“您要事情办的快嘛。”
“可是这也太......”
“您就说快不快吧。”
“好,你继续。”
裴耀卿有些不好意思,张九龄入城办事,后营的账目是他在帮忙代管,第一次用这么富裕的开销,裴耀卿还以为王镇不缺钱,但凡是钱能解决的地方,干脆就用钱来解决。
譬如说今夜的粮食都是这两天紧急采买的,一大笔堪称海量的粮食,长安城内的粮商倒是没敢抬价,但是临时调动这么多粮食过来,他们也得多少赚一点。
反正,有可能磨蹭的地方,把钱融进去当润滑油,一切就都顺理成章了。
除此之外,城门守军要打点,底下的衙门要打点,十二卫兵马里的军将士卒们倒是碍于王镇的身份,不敢直接开口索要,但你这次不给人家好处,同僚们之后就算愿意再呼应你,可手底下的士卒们就不一定了。
下雨天的时候,能汇聚到你伞底下的,都是怕淋雨的人,你若是把伞一收,还有谁会往你跟前凑?
“陆象先那边在管组织流民入营安身的事,倒是不好再兼顾你这边。”王镇有些犯愁。
李隆基先前有句话说的没错,王镇这边其他的都能含糊应付过去,但唯独干练官吏确实是急缺。
原本业务能力强的张九龄一直在长安城内办事,张说宋璟他们不适合在这时候掺和进来,其余的,能在王镇手底下帮忙做事的文吏,无非就是裴耀卿,还有刚忽悠来的陆象先。
听说陆公连夜爬下床过来帮忙,确实是好人。
此外,也就是数十名原本就在军中的文吏,但一个个也都是能力有限,写文书可以,组织力一般。
“而且还有一件事,我倒是想问问你的意见。”
王镇开口道:“流民眼见着越聚越多,一天天人吃马嚼,粮食消耗都是海量,就算今年我四处筹措钱粮,能全力供养他们,但总不可能供养他们一辈子。”
“大将军不是准备让他们去开漕运么?”
“这天寒地冻的,要是走得远,你准备让多少人死在路上?”
王镇回答道,当即噎的裴耀卿说不出话来,发热的脑子也迅速清醒许多。
“现在已经是十一月末尾,离年末无非也就是一个多月,预计消耗钱粮有可能超过五十万缗,甚至可能还打不住,毕竟也不知道后面还有多少人。
但就说明年的话,在下倒是有些拙见。”
不等王镇回答,裴耀卿便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关中一带,秦人开郑渠,灌田四万顷;汉开白渠,除却先前秦人田亩,还额外灌田四千五百余顷;但等到了我大唐高宗皇帝时候,郑渠和白渠加起来也只能灌溉一万多顷。
相比于秦汉两代,灌溉田亩足足少了三万五六千顷之多,若是以每亩平均减少二石左右谷米计,那就减少了七八百万石谷米之巨!”
“你的意思是,屯田?”
“确有此意。”
裴耀卿微微颔首,但很快就有些忧虑道:“只是下官曾看过许多图册,相互比对,现在关中土地不比往朝,灾害连年,土地容易减产。
再加上,有汉一代,是在长安周围全力经营田地,关中、巴蜀等供粮地出产足以供养都城,其次才是关东;那时是北方繁盛,不必仰仗南方漕运。
而自隋代以来,杨广开运河,倒也确实是有利于后人漕运,再加上现在已经是南方繁盛,往北运输钱粮早成定局。”
“还有......”
裴耀卿说的很详细,继续道:“汉代,会将天下富户豪杰聚集到京城周围安置,而我朝却并未如此。”
“现在暂时安置和拖延这些流民,让他们不至于爆发民变,那倒也是有个解决办法,便是在长安周围专门划区安置,先是屯田,有多少算多少,勉强能填补一部分空缺。
其次的,便是明春时修筑渭河等处堤坝,防治水害旱灾。”
“明白了。”
王镇认真地点了点头,轻拍裴耀卿的肩膀:“你这两天仔细地写一份文书,后日我找你要,写的不怕繁琐,但一定要仔细。”
裴耀卿当即心生感动,他以往和同僚或是相王谈起这些的时候,对方要么嗤之以鼻,要么就是权当笑话听听。
不过也能理解,无论是那些同僚还是相王,他们就算是相信又能怎样?
而反过来,在王镇的劝解下,裴耀卿相信他们也一定会理解自己想要为关中百姓做点实事的心意。
“还有一件事。”
王镇喊住准备离去的裴耀卿,问道:“老裴,你有没有认识的同僚,朋友,哪怕是粗通文墨的也行,你也知道咱们这边缺人用。”
“在下尽量去试试吧。”
两人说话的时候,可巧这时候,帐帘掀起,陆象先顶着一张疲惫的脸走进来,端起王镇面前没动过的茶碗灌了几大口。
“老陆,你来得正好。”
王镇把刚才又对陆象先说了一遍,后者想了想,忽然道:“我有个表弟,原本是桂州都督,本该在任上继续做事,但今年朝中提前将其调任了回来。
他上个月才回京城,授了个鸿胪大卿,应该是有能力做事的。”
“敢问,他姓......”
“跟大将军同姓,单名一个晙字,叫王晙。”
陆象先拍着干瘪的胸脯,保证道:“放心,他人不坏,我说了他肯定来。”
“放心,我肯定能让他来。”王镇一听到这名字,眼睛一亮,相比于陆象先,他倒是看见过这个王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