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睁眼就是大唐兵变

第二百八十三章 报告!

睁眼就是大唐兵变 韦娘娘 2625 2024-08-31 21:20

   李隆基显然是有些迫不及待了,以他的性子,被王镇称呼一声“陛下”,心里肯定美得不行,就好比女神对你笑了笑,你就开始幻想以后两人的孩子在哪儿上幼儿园了。

   但王镇对自己手头的势力大小还有点数,不会这么轻易就把李隆基给推上去,不过,为了李隆基的服帖,接下来给他一些甜头倒也无妨。

   转眼间,便又是一个月过去。

   唐隆二年,十一月。

   天气一天冷过一天,如今一个月约莫是两三次早朝,大部分事情,都是在太平公主府那儿直接给出了解决方案,然后呈递给少帝“过目”,实际上也就是走个流程而已。

   一切,仿佛都如同武则天当年垂帘听政那般。

   朝堂上,相王的位子没了,取而代之的是其三子,平王李隆基,朝廷只说相王生病,难以主持朝政,便将大任交付给其子;

   这说法倒也说得过去,只是相王退的太过突兀,给外人留出了许多值得遐想的余地。

   而且虽说朝廷在有意遮掩消息,但当日兵马闹腾,四处抓人的景象还历历在目,那场面总不能从人脑子里抠出去,所以很多人都知道这里面有事,但继承其职权的,又是他的亲儿子,所以又没法往派系倾轧那方面去联想。

   真要是朝堂政斗,为什么还要把他的亲儿子又扶上去?

   而且与相王一同退下去的,疑似还有当朝天子,如今只是住在深宫中,原本早朝时候,少帝还能旁听,但现在也就是大家早朝商议,然后把结果呈递到宫内给少帝看一遍就完事。

   通不通过,反正不是他说了算。

   但不管如何,朝廷上倒是没人敢提出来,而且王镇最近又在做一些令人厌烦的事,早就把大家的注意力给折腾了过去。

   李隆基上位后,倒是不像相王那般处处缩手缩脚,敢当面和王镇争辩,甚至是呵斥后者。

   譬如说王镇觉得如今朝堂早朝次数太少,不利于解决国家大事,提议太平公主将早朝改成每个月固定至少四次,哪怕是节假日也不避开,同时必须要有专门的官员值守官衙。

   但李隆基马上便据理力争,说当今朝臣也很不容易,将每个月固定四次早朝改成三次,而且还提议朝堂专门给早朝官员建一处上朝前休息的房舍,同时为他们提供早上和中午两顿“工作餐”。

   听听!

   多么贴心。

   很多人对平王的好感立刻就上来了,不管政见是不是相投,但人家是实打实地给自己这些做臣子的争取便利。

   连带着,平王提议继续开展漕运改制,在朝廷上也是很快就又通过,同时,调了原鸿胪大卿王晙和东都留守信安王李祎去主持诸地漕运事项,筹备建设新的粮仓和疏浚河渠。

   裴耀卿则是直接擢升为户部员外郎,另特任为营河使,去地方上帮王晙开展工作。

   实际上也就是由他来主持漕运改制,王晙才是真正帮忙打下手的那个。

   但一开始花费的钱粮着实不少,而且在这过程中,王镇手下文吏太少的问题再度暴露出来,张九龄姚元之等人都是足以处置六部事务的人才,让他们到地方上记账着实有些委屈他们的本事。

   地方上,则是先后经历了清理斜封官和几次官场风波,小吏被一次性刷掉了不少,所以基层做事的人手不足才是常态。

   漕运虽说还在紧锣密鼓地办,但因为人手不足,所以在地方上的进度还是太慢。

   但这些较为具体的情况,是王镇有意露给李隆基知道的,漕运对于李隆基来说,是他上位后办的第一件大事,一旦办成,就是足以证明其地位的大功劳,不容有误。

   因此李隆基一知道这种情况后,自然也是心里焦急。

   治国,毕竟不能一蹴而就。

   与其逼着人改,教他做事,倒不如让他自己去动。

   这是王镇在跟少帝相处时思考出来的。

   ......

   书房内,李隆基伸手放在王镇面前,晃了晃,道:“这是几?”

   “五。”王镇回答道。

   “五根手指头,合起来就是拳头。”李隆基两只手都捏成拳头在王镇面前晃了晃,随即道:“我大唐真要能上下团结一下,岂止两拳之力,但如今十根指头却都不肯用力。“

   李隆基为了体现出说服力,一只手放下四根头,单独用中指对着王镇:“你说,就这一根指头,能办成什么事?”

   王镇看了一眼,挑眉道:“大王想说什么?”

   “地方上,总得有人来做事吧?但本王觉得,不能一直去用世家士族的人,天底下也有许多像王兄你这样的人才,只要稍加打磨,便是一块美玉,”李隆基顿了顿,开口问道:

   “譬如说,科举。”

   王镇回答道:“科举自我朝开国以来便一直施行,只是最近几年情势特殊,所以才没怎么大办,大王,是不是对我朝的科举制度有什么不满?”

   作为一个后世之人,对大唐的原住民如此质询,多少是有点倒反天罡。

   但王镇身为一个光荣的大唐官员,当然要发出这种正义的质问。

   李隆基跟王镇相处久了,不会再被这种话术唬住,满不在乎地冷笑一声,反问道:“我最近看了吏部的一些升迁文书,在这长安城里,河北出身的五六品官员比以往多出了十几个,王兄对这事怎么看?”

   你以为我不知道你私下做的事?

   “大王说得对。”

   王镇当即肃然道:“听说太宗皇帝网罗天下英豪,文成武德,方成贞观大治,立盛世天下,传承至今。”

   “大王所想,正合祖宗之法。”

   我他娘的还没说呢,你就开始夸了?

   李隆基腹诽一句,才继续道:“我想的是,科举招收的人数毕竟太少,哪怕是多收一些人,补充到地方上,也好过让世家大族的人自己把持地方,到时候连税收都敢直接涂抹改写,糊弄朝廷。

   长此以往,别说是国库的营收,这到底是我们大唐的天下,还是他们地方豪族的天下?”

   王镇默不作声,任由李隆基在那儿慷慨激昂地哔哔,等他说完了,王镇才不紧不慢道:“可是,那些地方大族毕竟也不是好惹的,万一他们闹事,或者是像之前那般,罢官示威,大王怎么办?”

   “这好办。”

   李隆基顿了顿,义正词严道:“那本王到时候就把这些人的名字都告诉你,让你去办!”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